借渠灵坛一枝竹,穿云度险不须扶。
为寻石榻萝衣字,执火照遍青珊瑚。
宿天申宫二首
借渠灵坛一枝竹,穿云度险不须扶。
为寻石榻萝衣字,执火照遍青珊瑚。
注释:
借指灵山,即天台山的灵鹫峰。灵坛:指佛教的佛祖说法处。
青涩的竹子,在云雾缭绕中穿行而不需手扶。
石榻:石制的床榻。
为:因为。
赏析:
《宿天台》是明代诗人唐寅的作品。这是一首写天台山幽静景色的七言绝句。此诗前四句写天台山的幽美和作者对天台山的向往,后四句写作者在天台山的所见所闻。全诗清新隽永,意境优美。
首联“借渠灵坛一枝竹,穿云度险不须扶”。诗人来到灵山脚下,见一截青嫩的竹子,便想借用它来穿过险峻的山路。“灵山”指的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天台山,相传这里是佛祖宣讲佛法的地方。这里的“渠”是指那根青嫩的竹子。“穿云度险”形容山路陡峭曲折,难以攀登。“不须扶”是说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的帮助,就能通过险峻的山路。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诗人独自攀爬山路、不畏艰险的形象。诗人用简练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登山的决心和勇气。
次联“为寻石榻萝衣字,执火照遍青珊瑚。”“石榻”和“萝衣字”都是诗人在天台山上看到的景象。“石榻”可能是指岩石上雕刻的石床,也可能是指天台上的石制建筑。“萝衣字”则可能是指挂在树枝上的鸟巢或者树上的果实。这些景象都与天台山的自然风光有关。诗人手持火把,照亮了周围的环境,包括青珊瑚这样的珍贵植物。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天台山上寻找美景、欣赏自然的过程。诗人用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眼光去发现并欣赏这些美景,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态度的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