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家住西湖,家贫守清素。
年方二十初,学织常恐暮。
父母生我时,不识当门户。
夫君良家子,安肯受辛苦。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首先要理解全诗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从艺术特点的角度进行赏析。
第一句“妾家住西湖”是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为下文的写织作铺垫。第二句“家贫守清素”写出了织妇家境贫寒,生活艰苦。第三句“年方二十初”,说明织妇年纪尚小,还没有出嫁。第四句“学织常恐暮”,说明织妇学习织布,常常感到担心害怕。第五句“父母生我时”,说明织妇的父母在她小时候就去世了,所以她无法照顾自己而被迫出嫁。第六句“夫君良家子”,说明丈夫是一个有家世的人。第七句“安肯受辛苦”,说明了织妇嫁给丈夫后,丈夫并不嫌弃她贫穷而嫌弃她不识字,更不愿意让她吃苦,这一句表达了织妇对丈夫的不满。第八句“但令一纸书”,是说只要能得到一封书信,就能满足她所有的要求。第九句“莫教容易度黄昏”,是说不要让我们像秋天的黄叶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黄昏。第十句“好去来时休顾我”,意思是你去吧,你去了就不要回头看我。第十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说不要说你不难过啊,你看那西风中的帘子,就像被风吹卷起来一样,人却比秋天的菊花还要憔悴。最后两句,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女子思念男子的愁绪写得淋漓尽致。
【答案】
①本诗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织妇自述身世、爱情生活和心理变化,倾诉其内心悲苦。②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不加雕饰(或:用朴素的语言,自然地表现出织妇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地叙述了一位年轻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处境。③全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如:首句“妾家住西湖”,以西湖的美景来衬托织妇的清贫;“年方二十初”,用“初”字来形容女子的年龄;“父母生我时,不识当门户”,则用父母的早逝,表现了女子的不幸;“夫君良家子,安肯受辛苦”,则用“良家子”与“辛苦”对比,反映了女子内心的不平和怨愤;最后两句,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女子思念男子的愁绪写得淋漓尽致。④此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