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蠹岂有极,造物难为工。
我将剔除之,刺芒铦若锋。
小枝食已尽,大枝旋复空。
虫多饱即死,花落为枯丛。

【注释】

感怀:有感慨而吟咏。物蠹:指虫蛀。造物:自然的造化,这里指自然界的万物和自然现象。工:精巧。剔除:去掉。刺芒:尖锐的尖利如刀锋的东西,这里指针,即绣花针。小枝:指细小的树枝或植物嫩芽。大枝:指粗大的树枝或植物老枝。食已尽:被吃光了。旋:随即、很快。复空:又变得空虚了。虫多饱即死:因为吃得太多而死亡。枯丛:凋零、枯萎的花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敏锐的感觉,描绘了树木被虫蛀后的惨状,借以表达作者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用拟人化手法来写,形象鲜明生动,寓意深刻。

首句“物蠹岂有极”,直说事物被蛀虫蛀得没有尽头,暗喻世间万物终将被蛀蚀,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句“造物难为工”,再进一步说明造物的工匠也难做,这是第二层意思。第三句“我将剔除之”一句,则把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叹融入其中。诗人在感叹中表现出自己的高洁与清雅。第四句,诗人将针比作虫蛀之物,形象地写出了针尖尖锐,像刀一样锋利的特点。第五句,诗人用一个转折的词“旋”字,写出了针尖刺破树枝,使树木很快失去生机的情况,这既是针的作用,也是针尖锋利的特点。第六句,诗人以“食已尽”来说明针尖作用之大,针穿透了树皮和木质,将其中的汁液吸干,所以树会很快死去。第七句,诗人用“花落”来比喻树木因失去生机而凋零,这是针的作用,也是针尖锋利的特点。

全诗四句,前两句是起笔,中间两联是主体,最后一句是总结。从起笔到总结,诗人都在描写针的作用,但最后一句突然转变角度,以针为引子,引出对世间万物被蛀蚀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写树木被虫蛀后的情形来反映现实社会,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善于运用拟人手法,把针尖比作虫蛀之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针尖尖锐的特点,使诗歌形象鲜明、生动活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