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之月月在毕,雨气斗集云深黳。
悬河翻空海水立,万瓦千霤如奔溪。
向来高原变洿泽,巨浪上蹴天为低。
三吴良田入井底,菜茹岂复如畛畦。
室庐藩溷尽漂没,存者历落犹鸡栖。
男儿性命不自保,往往中路遗嫛㜷。
书生有情泪沾臆,落日黤黯秋云西。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准确把握其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从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思想主题、诗歌的手法特色、诗歌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分析即可。

“辛未七月廿三日大雨”的意思是:辛未年(宋哲宗元祐七年)七月初十这一天下了一天大雨。辛未,指公元一零八九年,是南宋绍熙元年;孟秋,指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一个月;大雨,说明雨势很大。

“孟秋之月月在毕,雨气斗集云深黳。” 意思是:仲夏时节(农历五月)月正中天,雨气与乌云相斗,云雾浓密,天色昏暗。这两句写孟秋八月,天气阴晦,乌云密布的景象。

“悬河翻空海水立,万瓦千霤如奔溪。”意思是:黄河水波翻腾,像悬挂在天空中的瀑布,大海波涛汹涌,像站立着的高山,无数房屋冲刷得只剩下瓦砾。“悬河”,指黄河,“万瓦千霤”,形容黄河的水势。这两句写出了黄河水势浩大的情景。

“向来高原变洿泽,巨浪上蹴天为低。”意思是:往日的平原变成了洼地,洪水冲走了高丘,使天空都显得低矮了。“变洿”,指变为洼地。这两句描写黄河水泛滥成灾,冲毁平川大地,使人们失去了家园。“蹴”,踩。这两句写出黄河决堤泛滥,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悲惨情景。“三吴良田入井底”,泛指农田淹没,庄稼被毁。三吴泛指今江苏、浙江一带地区。良田入井底,指农田被淹,颗粒无收。“菜茹岂复如畛畦?”这两句说:菜园里的蔬菜也长不出来了,哪里还能像以前那样整齐划一。这两句写农民失去田地后的悲惨生活。“室庐藩溷尽漂没”,“室庐”,房屋。“藩溷”,畜栏圈。“尽漂没”,全部被淹没。这两句写出房屋、牲畜棚圈等全都被洪水冲走的情景。

“存者历落犹鸡栖”意思是:剩下的人稀少地居住着,好像鸡窝一样。“历落”,稀少的样子。这两句描写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艰苦。

“男儿性命不自保,往往中路遗嫛㜷。”“嫛㜷”,妇女的代称。这两句写男子流落街头,生命难以保障,经常在路上遇到遗弃妻子儿女的情况。

“书生有情泪沾臆,落日黳黯秋云西。”意思是:有学问的人有情义,伤心时泪水沾湿衣襟,夕阳西下时,一片秋云映衬在西边的天空里。“有情”,指有志于天下事或关心国家命运的人。这四句写那些忧国忧民的志士们悲愤的心情和凄凉的处境。

【赏析】

《秋兴》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作者以“秋兴”为题,借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对国事忧虑的悲愤之情。此诗前半部分主要写黄河决堤泛滥成灾的惨状,后半部分则着重表现了广大人民灾难深重、流离失所的痛苦心情以及一些志士仁人的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典型特征。

首联写秋雨连绵不断,云气弥漫,气象苍茫。颔联写暴雨造成的洪灾,水流湍急如同瀑布悬空飞泻,又像大海汹涌澎湃。颈联写暴雨过后,原是平坦的地方变成了水沟和洼地,高丘也被冲垮,天空也显得低矮。尾联写农民失去田地,流离失所,而有些志士却忧心忡忡,担心国家的命运。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突出的特点是善于通过典型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矛盾。如“悬河翻空”、“万瓦千霤”,既写出了黄河水势浩大的情景,又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变洿泽”三句,既写出黄河水泛滥成灾,冲毁平川大地,使人们失去了家园,又写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最后写农民失去田地后的生活状况,进一步突出了社会的危机感和人民的苦难。

此诗前半部分侧重写景,后半部分侧重抒情,两相结合,浑然一体。特别是结尾两句,用一个问句结束全诗,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