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一气初未分,包括万象为阳春。
亦如孤根抱独暖,不与桃李同光尘。
吁嗟此意知者少,我欲往问庵中人。
高官不如士白贲,厚富不如农赤贫。
结茅为椒小于笠,翕翕鼻观通机神。
眼中见花不见我,我身己与花为身。
梅花庵为吴仲圭作
函三一气初未分,包括万象为阳春。
亦如孤根抱独暖,不与桃李同光尘。
吁嗟此意知者少,我欲往问庵中人。
高官不如士白贲,厚富不如农赤贫。
结茅为椒小于笠,翕翕鼻观通机神。
眼中见花不见我,我身己与花为身。
【注释】
- 函三:即《函三章》,是《周易》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以及阴阳消长的道理。
- 包括:涵盖、包含。
- 阳春:比喻美好的春天,也指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
- 孤根:孤独生长的树根。
- 桃李:比喻有才德的人。
- 光尘:形容光辉照耀的范围。
- 吁嗟:叹息、感叹。
- 白贲:指英俊有才的人。
- 赤贫:指贫穷到极点。
- 椒邱:古代传说中的地名,位于昆仑山南麓。这里指隐居之地,用椒邱来象征。
- 翕翕:呼吸、气息。
- 机神:指精神、智慧等内在的东西。
- 见花不见我:比喻只看到外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的真实。
- 我身己与花为身:指自身已经融入了自然之中,与自然成为了一体。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梅花庵景色和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写梅花庵的环境和特点,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第一句“函三一气初未分,包括万象为阳春。”描述了梅花庵所处的环境和季节特点。这里的“函三”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气候或环境条件,使得万物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诗人通过对这种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句“亦如孤根抱独暖,不与桃李同光尘。”进一步强调了梅花庵的独特之处。这里的“孤根”可能指的是梅花庵中只有一株梅花,或者是其他具有独立特色的植物。而“桃李”则代表了一种常见的、热闹的景观。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梅花庵独特魅力的认可和赞赏。
第三句“吁嗟此意知者少,我欲往问庵中人。”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困惑和渴望。他感叹能够理解这一道理的人很少,因此想要亲自去问梅花庵中的人们。这里的“吁嗟”表达了诗人的叹息和感慨之情,而“我欲往问庵中人”则展现了诗人的行动和决心。
第四句“高官不如士白贲,厚富不如农赤贫。”则是诗人在思考人生价值时得出的结论。他认为高官和富人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相反,真正的财富和地位应该来源于内心的修养和品德。这里的“士白贲”可能指的是有才华、有品德的人,而“赤贫”则是贫穷到了极致。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和追求。
第五句“结茅为椒小于笠,翕翕鼻观通机神。”描绘了梅花庵中的生活状态。诗人在这里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其中,“椒邱”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地方,可能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地。而“翕翕鼻观通机神”则暗示了梅花庵内的氛围和环境。这里的“翕翕”可能指的是呼吸的气息或气息流动的样子;“机神”则是指心灵或者精神层面的境界。诗人通过描述这个景象,进一步表达了对梅花庵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最后一句“眼中见花不见我,我身己与花为身。”则是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和总结。他认为,当一个人真正地融入自然、与万物为一体时,就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这里的“眼中见花不见我”意味着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我身己与花为身”则表达了一种超越物我、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诗人通过这句诗,传达了自己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看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