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负奇气,投笔西出关。
风尘髀肉消,日月鬓毛斑。
苟可利吾国,何必求生还。
伟哉马伏波,竟死壶头山。
诗句释义:
班超负奇气,投笔西出关。 风尘髀肉消,日月鬓毛斑。
译文:
班超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志向,放下笔投入军旅之中,毅然决然地从西域西出函谷关。历经沙场的艰辛,岁月在班超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他的双颊上出现了岁月的痕迹。
赏析:
首句“班超负奇气,投笔西出关”直接点明了班超的个性和行动,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奇气,这种性格促使他在面临国家大义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投笔从戎是中国古代文人常有的选择,而班超的行动更显得独特,他不但在军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还以忠诚和勇猛闻名于世。
次句“风尘髀肉消,日月鬓毛斑”描绘了班超在边疆多年,经历风吹日晒、艰苦战斗后的变化。这里的“风尘”指的是战场上的尘土,象征了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髀肉消”则意味着由于长期征战,班超的身体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大腿上的肥肉已经减少。而“鬓毛斑”则形象地描述了岁月在班超双鬓留下的印记,这些变化不仅见证了他的青春和活力,也映射了他对于使命的坚守和对国家的忠诚。
第三句“苟可利吾国,何必求生还”体现了班超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在他看来,只要能为国家带来利益,那么个人的生死得失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反映了他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为了国家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末句“伟哉马伏波,竟死壶头山”则是对班超一生的高度评价和纪念。“马伏波”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因其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被后人传颂;而此处用来赞美班超的英勇和忠烈。班超最终在壶头山(今青海省海东地区)英勇战死,成为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
这首诗不仅是对班超个人生平事迹的描述,更是对这位历史英雄崇高品质的赞颂。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班超的非凡气概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