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闲心远,入山尘事稀。
书棚幽落蛀,宾戺密生衣。
野竹秋光薄,谷禽春韵微。
残经注未就,频岁掩重扉。
【注释】
题疏斋:作者的斋号。吴氏深静斋:指作者的斋舍。斋,古代官署、私宅等中修道读书之处。疏,指疏朗明净,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打扫、清扫。题,书写。疏斋,即书写斋号。
入山尘事稀:入山,进入深山。尘事,指世俗之事。入山尘事稀,意谓远离尘嚣,隐居山林。
书棚幽落蛀:书棚,藏书之室。落蛀,蛀虫。书棚幽落蛀,意谓书房内书籍多,蠹虫也多。
宾戺密生衣:戺,门槛;衣,指屏风或窗格。宾戺,指门框。客来时,主人在门前设屏挡风;客人退时,又把屏风放下,故云“密生衣”。
野竹秋光薄,谷禽春韵微:薄,稀疏。谷禽,指山谷中的鸟。春韵,春天的气息。野竹秋光薄,意谓秋天的竹子稀疏。谷禽春韵微,意谓山谷中的鸟儿,春天气息也很淡薄。
残经注未就,频岁掩重扉:经,佛经;注,注解。重扉,重重的门。残经注未就,意谓佛经注解没有完成。频岁,频繁的一年。掩重扉,意谓频频关上了重重的门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七律诗。前两句写诗人避地隐居的心境。第三、四句写诗人对闲散无事生活的感受。最后两句以闭门谢客作结,抒发了隐逸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恬淡优美。
首联两句,先写诗人避地隐居的心境。“避”,是躲避的意思。“地”,指战乱之地,也可以理解为隐居之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为了避祸,离开了战乱纷扰的地方,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那里没有尘世的纷扰,也没有人世间的烦忧。
颔联两句,写诗人入山隐居后的生活感受。“入山”二字表明了诗人隐居的目的——归隐山林。“尘事”,即世俗之事,指人世间的纷纭杂事。“远”与“稀”相对应,“入山尘事稀”的意思是说在山林之中,世俗的事情很少很少,几乎接近于没有了。“幽”,是幽深、深远的意思。“落”,是落木、腐朽的意思。“蠹”,是蛀虫,比喻有才学而得不到施展的人。“幽落蛀”就是形容书房里书籍很多,但又有蛀虫蛀食,使它们失去了价值。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山林之中,人世间的琐事已经很少很少了,而那些被蛀虫蛀蚀过的书籍,也失去了它们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幽”、“落”、“蠹”三个词分别用来形容“尘事”、“落”、“蛀”这三个概念,构成了一幅画面。
颈联两句,写诗人对闲散无事生活的感受。“野竹”三字,一语双关。既是实写所见之景,也是寓意诗人自己的处境。“秋光薄”,是说秋天的阳光很微弱、很稀少,暗喻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冷寂,以及自己的孤独无助。“谷禽”二字,既点出诗人隐居山林的地点(山中),也暗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特点(山中)。“春韵微”,意思是说春天的气息已经很弱了,进一步渲染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凄寒、萧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天的阳光微弱得很,山中的气息也变得很淡很淡了。
尾联两句,以闭门谢客作结。“掩重扉”,即关门闭户,是说诗人因为觉得山居生活太过于清苦,所以干脆闭门谢客了。“频岁”,是频频的意思,即多次、屡次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由于隐居山林的生活太清苦了,所以我已经频频关上了重重的门扉,不再接待任何客人了。
整首诗以“避地”开头,表达了诗人因避祸而隐居的愿望;接着写隐居后的心境;然后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细节,表现了诗人隐居后的孤寂、清苦的生活状态;最后以闭门谢客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厌倦和对红尘世界的向往。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恬淡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