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一棹远,接岸板桥斜。
独往乘幽兴,何妨去路赊。

注释:在寒冷的江面上划着船,远远地离开了岸边的木板桥,独自前往幽静的地方去,为什么怕路遥而停留呢?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诗人乘舟在寒江上远行,到达了江岸边的板桥。独自前往幽静的地方去。他并不担心路途遥远、时间长久,因为这正是他“独往”所追求的自由境界。

首联“寒江一棹远”,描绘了一幅江水苍茫、寒气逼人的图景。诗人乘坐小船,远离岸边,向着遥远的方向前行。这里的“寒江”不仅指自然环境,也暗寓了诗人心境的孤寂和清冷。“一棹远”三字既写出了行程之遥,又表现了诗人孤独无伴的凄凉感受。

颔联“接岸板桥斜”,则转向描写具体的景物。诗人来到了江岸边的一座木板桥上,这座桥因地势较低,显得有些倾斜。这里的“接岸”二字,既表明了诗人已经踏上了河岸,又暗示了即将进入更为幽深的山林。而“板桥斜”则形象地描绘了桥梁的简陋和险峻,给人以一种不稳定的感觉,仿佛随时都可能崩塌。这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是诗人心境的象征。

颈联“独往乘幽兴”,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他独自一人,带着追求自由的渴望,踏上了这段旅程。这里的“独往”不仅是对自己孤独状态的自我调侃,更是诗人对于世俗羁绊的坚决挣脱。而“乘幽兴”三字则表明,正是这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驱使着他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这一联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魅力,更体现了他对自由生活的无限憧憬。

尾联“何妨去路赊”,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于旅途艰辛的豁达态度。虽然路途遥远,时间漫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畏惧或焦虑。相反,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这一切,认为这是自己应该享受的生活。这里的“赊”字,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感,又暗寓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豁达理解。他深知,只要心怀信念,即使道路再长、时间再久,也终将抵达彼岸。

整首诗通过对寒江、板桥、独行等场景的精心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由。同时,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现实与未来,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的坚定决心和豁达心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