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有幽士,白首在林坰。
平生好音乐,颇识律吕情。
截竹作高管,吹作鸾凤声。
不逢师旷识,但有农人听。
农人何所别,听罢心冥冥。
但道是好音,强聒不少停。
此士厌为烦,几欲逃其形。
安得似农人,饱食心无营。
【注释】南山:山名。
幽士:隐居不仕的人。
白首:指老年。林坰:山野。
律吕:古代音乐的调式和音阶,这里指音律。
截竹作管、吹奏:截取竹子制成乐器。
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官,以善听为称。
农人:指农民。“何所别”二句,意谓农人听了之后,虽然感到好音悦耳,却无法领会其中的深意,只能盲目地重复说:“这实在是一首好乐曲啊!”
厌:满足。烦:烦恼。
几欲逃形:想逃离尘世,归隐山林。
安得:哪里能够。
饱食:吃饱了肚子。
无营:没有杂念。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隐居山林中的音乐家与农夫之间的交往。
诗人首先描绘了这位音乐家的形象:他是一位年高德劭、隐居山林的高人,在茂密而幽静的山林中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生活。他的一生,都在琴声、笛韵之中度过,因此他对音律有着深厚的了解。
诗人描绘了音乐家制作乐器的情景。他截取竹子制成乐器,再吹奏出悠扬动听的乐音。这种乐器,仿佛是一只鸾凤,让人陶醉其中。
这位音乐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他虽然精通音律,但却没有遇到懂得欣赏的人。他们只能默默地聆听这美妙的乐声,却无法领会其中的深意。
诗人表达了对这位音乐家的赞赏之情。他认为这位音乐家虽然厌恶世俗之烦扰,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甚至想要逃避这个纷扰的世界,回归自然之中。
诗人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隐逸之士的精神风貌。他淡泊名利、超脱物欲,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着宁静与安详。同时,他也追求着精神上的自由与升华,不愿被世俗所束缚。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而生动,充满了诗意与画面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那位隐逸之士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无论是他的外貌特征还是内心世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意象也十分鲜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南山”、“白首”、“林坰”、“农人”、“心冥冥”、“强聒”等词语,构建了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画面。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
这是一首表达隐逸者精神风貌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隐逸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的独到理解。让我们一同品味这首美丽的诗歌,感受那份宁静与安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