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戟扬郎久不迁,频年从幸到甘泉。
赐归特许先三日,作赋时令奏一篇。
翠勺娱人花带露,貂裘倚马草横烟。
殷勤为谢堂前石,何处来秋共月圆。

注释:

别国史院鳌峰石 - 别国的史院,鳌峰石。

执戟扬郎久不迁,频年从幸到甘泉 - 拿着戟的扬(杨)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升迁了,多次随从皇帝来到甘泉宫。

赐归特许先三日,作赋时令奏一篇 - 皇帝特许他提前三天回家,让他在这时写一篇赋诗。

翠勺娱人花带露,貂裘倚马草横烟 - 用翠绿的小勺子逗人开心,花朵沾着露水更显娇艳;身穿貂皮大衣,手拿雕鞍,驰骋于原野之上。

殷勤为谢堂前石,何处来秋共月圆 - 衷心地感谢堂前的石头,不知它从何处来到,与秋天一起共赏月亮圆满。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王冕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引用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人生变迁以及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首句“执戟扬郎久不迁,频年从幸到甘泉”,以历史典故开篇,描绘了一位名叫杨郎的人长期担任守卫官,虽然职位稳定,但长时间没有升迁。而“频年”一词则强调了时间的漫长,暗示了杨郎在岗位上的辛苦付出。同时,“从幸到甘泉”一句,则将杨郎的命运与皇帝的巡游紧密相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宫廷生活和皇权的威严。

次句“赐归特许先三日,作赋时令奏一篇”,进一步描绘了杨郎因特殊身份获得皇帝恩准提前回家的情景,以及他在回家途中所感受到的喜悦与期待。这里的“特许先三日”既体现了皇帝的恩宠,也展现了杨郎的幸运与特权。而“作赋时令奏一篇”则表明了杨郎在回家路上创作了一首赋诗,以此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翠勺娱人花带露,貂裘倚马草横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翠绿色的小勺子给人们带来了欢笑与愉悦,花朵沾着露水更显娇艳;身着貂皮大衣,手拿雕鞍,驰骋于原野之上。这些细节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份欢乐与自由。

最后一句“殷勤为谢堂前石,何处来秋共月圆”,则表达了杨郎对这块堂前石头的感激之情。他认为,这块石头是他与故乡之间的联系纽带,是他对家乡的思念与情感的象征。而“秋共月圆”则暗示了杨郎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歌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人生变迁以及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同时,诗歌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