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牛衣子,能无敝缊袍。
尘埃须浣濯,虮虱费爬搔。
意味存鸡肋,寒凉视马毛。
千金既销铄,犹听朔风号。
【注释】
牛衣:用牛毛织成的布做的衣服,比喻贫穷。
缊(yīn):丝绵。袍:古代的一种长袍,这里指代贫苦的士人。
虮(jū)虱:一种寄生在人头皮上和头发里的小虫。爬搔:用手抓痒。
鸡肋:比喻无用的东西。
马毛:马的毛发,这里指代战乱时期。
朔风号:北方刮起的寒风呼啸,形容战乱时期凄惨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应试失败后写的。诗人以“十题”为名,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全诗通过描绘贫士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的感慨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首联“寂寞牛衣子,能无敝缊袍”。牛衣,用牛毛编织的衣服,象征贫苦。缊袍,丝绵做成的长袍。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处贫困,却仍穿着破旧衣物的无奈与辛酸。
颔联“尘埃须浣濯,虮虱费爬搔。”这里的尘埃和虮虱,都是形容生活艰难,需要努力挣扎才能摆脱困境。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颈联“意味存鸡肋,寒凉视马毛。”意思是说,虽然生活艰难,但诗人仍然保持着坚韧的意志;而看到战乱时期的马毛,则更让人感到寒冷与凄凉。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坚持,也反映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尾联“千金既销铄,犹听朔风号。”这里的千金,是指诗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我有着高远的才华和价值,但现在却只能默默承受贫困与屈辱。而听到朔风呼啸的声音,似乎也在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个人命运的描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期间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生活。同时,它也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