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岁将尽,人事可稍休。
寒风吹桑林,日夕声飕飗。
墙南地不冻,垦掘为坑沟。
斫桑埋其中,明年芽早抽。
是月浴蚕种,自古相传流。
蚕出易脱壳,丝纩亦倍收。
及时不努力,知有来岁不。
手冻不足惜,冀免号寒忧。

注释:

忽忽岁将尽,人事可稍休。

岁月即将结束,人们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

寒风吹桑林,日夕声飕飗。

寒风凛冽吹过桑林,发出飕飕的声响。

墙南地不冻,垦掘为坑沟。

墙南的土地不会冻结,我们在那里挖掘成了沟壑。

斫桑埋其中,明年芽早抽。

砍伐桑树埋入其中,明年春天嫩芽就能早早抽出来。

是月浴蚕种,自古相传流。

这个时候是养蚕的时候,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蚕出易脱壳,丝纩亦倍收。

蚕茧很容易破开外壳,丝线的质量也会更好。

及时不努力,知有来岁不。

如果不及时努力,就知道明年不会有好结果了。

手冻不足惜,冀免号寒忧。

手都冷了也不可惜,只希望能免去寒冷带来的担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农夫在寒冬腊月里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农业劳动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的开头“忽忽岁将尽,人事可稍休”就揭示了诗人对时间的珍惜,以及对农耕生活的无奈接受。他深知一年即将过去,人们可以稍稍休息一下了,但农事还未完成,因此他必须继续他的劳作。这里的“人事可稍休”既是一种对生活现实的无奈接受,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盼。

诗人描述了寒冬腊月中的农活场景。“寒风吹桑林,日夕声飕飗”描绘了冬天的严寒,以及寒风吹过桑林时发出的飕飕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冬日农作的艰辛。而“墙南地不冻,垦掘为坑沟”则展示了诗人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的智慧和勇气。他选择在墙南的土地不冻结的地方进行耕种,挖掘成沟壑,以便更好地保护土地和农作物免受寒冷的侵袭。

诗人又转向了养蚕的过程。“是月浴蚕种,自古相传流”,这里强调了养蚕的重要性和传统,表明养蚕是一项古老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而“蚕出易脱壳,丝纩亦倍收”则是对这一过程的形象化描述,突出了养蚕过程中收获的丰富。

诗人以“手冻不足惜,冀免号寒忧”结束了全诗。他虽然双手被冻得发麻,但仍然坚持劳作,只希望能够免除寒冷带来的担忧。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强和乐观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农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