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吴刚上天去,手斫嫦娥宫里树。调向人间作散仙,阳羡州中水边住。
曾见玉兔杵玄霜,三生悟得烧墨方。墨成得钱即酤酒,那知世有白玉堂。
百年生计万虑息,身不求知名四集。卧吹长笛看青天,岁扫桐烟三百石。
周郎昔斫长桥蛟。腹中有白凝为膏。石床暖倾玉髓滑,竹屋夜捣山月高。
江南李墨人共惜,安得今人不如昔。君看郁郁歙州山,山上青松尽千尺。
{“尝闻吴刚上天去,手斫嫦娥宫里树。 调向人间作散仙,阳羡州中水边住。”} 已见玉兔杵玄霜,三生悟得烧墨方。
“墨成得钱即酤酒,那知世有白玉堂。” 百年生计万虑息,身不求知名四集。
“卧吹长笛看青天,岁扫桐烟三百石。周郎昔斲长桥蛟。腹中有白凝为膏。石床暖倾玉髓滑,竹屋夜捣山月高。江南李墨人共惜,安得今人不如昔。君看郁郁歙州山,山上青松尽千尺。”
潘纯的《桐华烟为吴国良赋》是一首描绘吴国良隐居生活的古诗。诗中描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 诗句解析:
- “尝闻吴刚上天去,手斫嫦娥宫里树。”(尝闻吴刚上天去)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吴刚传说的传闻。吴刚,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角色,据说他因犯了错误被罚到月亮上砍伐桂树,但每次砍下去都会在月亮表面留下新的一层,因此他的斧头永远也砍不断。
- “调向人间作散仙,阳羡州中水边住。”(调向人间作散仙)
- 这里的“散仙”指的是那些不受世俗束缚、自由自在生活的人。诗人在这里描绘了吴刚在人间过着散漫自在的生活,住在阳羡州的水边。
- “曾见玉兔杵玄霜,三生悟得烧墨方。”(曾见玉兔杵玄霜)
- 这里的“玉兔”指的是月亮上的玉兔,而“玄霜”则是指月亮上的寒霜。诗人通过描述他见到玉兔在月光下敲打着寒霜的场景,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 “墨成得钱即酤酒,那知世有白玉堂。”(墨成得钱即酤酒)
- 这是诗人对古代文人墨客生活的一种想象。他设想如果自己能将书写的字画出售换取金钱,那么他就可以购买美酒享受生活了。这种想象反映了他对古代文人生活的羡慕,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自己现状的不满。
- “百年生计万虑息,身不求知名四集。”(百年生计万虑息)
- 这里的“百年生计”指的是一生的生计问题,而“万虑息”则意味着所有的忧虑都消失了。诗人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目标的淡泊和追求简单生活的愿望。
- “卧吹长笛看青天,岁扫桐烟三百石。”(卧吹长笛看青天)
-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吹奏长笛,欣赏着青天白云的景象。这里的“桐烟”可能是指梧桐树上的烟雾,诗人以此来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周郎昔斲长桥蛟。腹中有白凝为膏。”(周郎昔斲长桥蛟)
- 这里的“周郎”很可能指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周瑜,而“长桥蛟”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生活在长江上的桥梁附近。诗人通过这个典故来表达他对英勇和力量的赞赏。
- “石床暖倾玉髓滑,竹屋夜捣山月高。”(石床暖倾玉髓滑)
-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画面。诗人坐在由石头做成的床上,感受着温暖和舒适;他还在自己的竹子小屋中捣制着山中的月光。这里的“玉髓滑”和“山月高”都是形容月光的词语,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绘来表达他对自然美的赞美。
- “江南李墨人共惜,安得今人不如昔。”(江南李墨人共惜)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地区李氏家族墨迹的珍视之情。他认为李氏家族的墨迹具有极高的价值和艺术成就,应该得到人们的珍惜和维护。这里的“李墨”可能指的是李氏家族的成员,他们擅长书法和绘画。
- “君看郁郁歙州山,山上青松尽千尺。”(君看郁郁歙州山)
- 这句诗是对歙州山景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山上的青色松树,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美景和生态的欣赏。这里的“郁郁”形容词语用来强调山峰的壮丽和茂密。
- 赏析:
- 这首诗整体上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古人故事的引用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他也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文学素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 诗中的情感深沉而真挚,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外,他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意愿。
- 创作背景:
- 虽然具体的历史背景不详,但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元代或者其前后一段时间。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同时也注重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文人的思想倾向和生活状态有关。
-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例如,诗中的“尝闻吴刚上天去”,“曾见玉兔杵玄霜”,这些句子既富有想象力又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的艺术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 诗的结构紧凑而有序,每一句都围绕着主题展开,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感。例如,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描述了吴国的良士隐居生活,而后半部分则转入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富。
- 文化意蕴:
- 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隐居生活的散文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描绘吴国的良士隐居生活,传达了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赞美;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种文化意蕴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元代文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们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现代影响:
- 这首诗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首先,它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其次,它作为历史文献的一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代的文化和社会风貌。此外,它也启发了现代人对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关注,让我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 这首诗的教育意义也非常显著。它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引导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它也教导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