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波渺千顷,何处觅鸱夷?
同姓千年后,流芳著断碑。

【注释】

沧波:沧海。石湖:地名,在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石湖十二咏:指宋代文学家范成大《石湖集》中的一组诗。石湖:作者的别号。苏轼曾作《石湖歌》,故以称之。《石湖十二咏》即指这组诗。石湖十二咏,又名“石湖十二景”,是诗人对石湖风光的描绘,其中十二首分别描写石湖的十景。

鸱夷:古时传说中商朝末年吴王夫差所蓄的一只神鸟名,其音与“知”相近,后人遂以“鸱夷”代指才智之士。

同姓千年后:意谓同姓的人历经千百年,而流芳至今。同姓:指范成大家族。千年后:言世代流传。

断碑:已残破的石碑。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石湖景色的七绝。

开头二句写石湖的浩瀚。“沧海”一词极富概括性,用它来比喻辽阔的水波,便显得十分贴切。“渺千顷”三字,既形容了水波浩渺无边,也写出了石湖的宽广。然而,“何处觅鸱夷?”却使人感到茫然无际。“鸱夷”,即鸱枭(猫头鹰)。相传春秋时吴国大夫沈尹戌有才而遭谗被诛,其子沈犹存,逃奔到越国,后来成为越国的贤臣。这里用“鸱夷”比喻才智出众的人。诗人在石湖一带漫游,看到这样一片汪洋浩阔,无边无际,竟不知从何寻觅那才智超群的“鸱夷”了。

三、四句紧承首联,抒发感慨。“同姓千年后”,意谓同姓的人历经千百年,而流芳至今。“流芳著断碑”,则是指同姓者虽已千年,但遗留下的美名仍镌刻在断碑上。这两句是说,即使那些才智过人的人早已消逝,但他们留下的美名仍然长存于世。“同姓千年后”,是说同姓的人经过一千年的时间;“流芳著断碑”,是说同姓者的美名依然留存在石碑上。“同姓千年后”和“流芳著断碑”之间,用一个“同”字连接起来,表明了时间之长久;“千年后”与“著断碑”两个词之间,又用一个“著”字连接起来。“著”字在这里表示留下的意思。“同姓千年后”指的是同姓之人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而“流芳著断碑”则是指他们留下的美名仍然留在石碑上。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同姓人士的怀念以及对其美好名声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石湖浩渺、同姓之人千年后仍留美名等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的感慨以及对才华横溢之士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