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节高名垂宇宙,何须五斗折腰为。
柴桑岁暮骥将老,栗里云深鹤已归。
松菊厌沾新雨露,衣巾不改旧容仪。
于今郑谷人归未,学得陶翁自古稀。

【注释】

靖节:陶渊明的号。

何须五斗折腰为:《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与嵇康、吕安三人友善,嵇康被杀后,吕安被牵连入狱,向秀为其奔走,但因不满于司马集团的政治黑暗和腐败而辞官隐居。此处指陶渊明不慕富贵而归隐田园生活,故说“何必折腰”。

柴桑:即柴桑人,陶渊明曾隐居柴桑。

栗里:今江西靖安县南三十里处,陶渊明有《归园田居》其三诗。

云深:形容山高林密。

松菊:松树和菊花。

衣巾:衣着和头巾。

郑谷:唐代诗人,字中叔,祖籍荥阳(今河南郑州),徙大梁(今开封),后迁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北),终浦江(今浙江浦江)。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在题画诗中写画,往往借画抒怀,寄托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此诗就是借画来抒发自己的志趣。

开头两句“靖节高名垂宇宙,何须五斗折腰为”,赞扬了陶渊明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陶渊明一生清贫自持,不求名利,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这也正是作者向往的生活。

中间两联分别描写了隐居后的恬淡闲适生活。第三句“柴桑岁暮骥将老,栗里云深鹤已归”,描绘出一幅宁静的乡村生活图。第四句“松菊厌沾新雨露,衣巾不改旧容仪”,进一步写出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于今郑谷人归未,学得陶翁自古稀”,点明了画中人物的身份。作者通过这幅画表现了他对陶渊明的崇敬,也暗寓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

全诗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意境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