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版图数千里,少是居民多山水。东邻合浦北宜邕,南抵占城西大理。
古来五岭号蛮夷,肇自陶唐有交阯。其在成周为越裳,重译曾来供白雉。
秦名象郡汉交州,九真日南接其地。汉初赵陀总雄据,乃命为王免诛徙。
继因高后禁关市,陀复怙强随僭伪。即称帝与中国仵,戕害边民严武备。
汉家自是起兵戈,每战无功罢力士。汉文修德不事武,释罪不诛封赵氏。
陀因感德称藩臣,遂使婴齐来入侍。方物珍奇岁贡输,传袭子孙给五世。
吕嘉谋叛暗兴兵,故杀其王并汉使。武皇一怒奋天戈,千里精兵扫凶秽。
路侯博德勇有谋,破越如同破竹势。分为九郡置官守,南越从兹国乃废。
中华闻化遍九州,渐教远人通礼义。光武初除新室难,未遑选擢南方使。
糜洽二女逞奸雄,娣名徵侧妹徵贰。招呼要党据南交,威服百蛮无与比。
以下是《图志歌》的逐句释义及其翻译和赏析:
- 诗句原文:安南版图数千里,少是居民多山水。
- 注释:这里指的是越南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 译文:安南的国土辽阔,大部分为山川和居民区。
- 诗句原文:东邻合浦北宜邕,南抵占城西大理。
- 注释:合浦、宜邕和占城分别指越南的东部沿海地区。
- 译文:东方与我国的合浦接壤,北部与宜城的邕州相邻,南方与占城的大理相连。
- 诗句原文:古来五岭号蛮夷,肇自陶唐有交阯。
- 注释:五岭是中国南方的山脉,古代被称为蛮夷之地。
- 译文:自古以来,五岭地区就被称为蛮夷之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陶唐氏时期,当时已经有了交趾国。
- 诗句原文:其在成周为越裳,重译曾来供白雉。
- 注释:成周是古代中国的地名,越裳是传说中的地方,白雉是一种珍贵的动物。
- 译文:在古时的成周,有一个叫做越裳的地方,那里曾经有人通过重译带来了白雉作为贡品。
- 诗句原文:秦名象郡汉交州,九真日南接其地。
- 注释:秦朝时期的象郡,汉朝时期的交州,都是古代对中国南部的称呼。
- 译文:秦朝时期的象郡,汉朝时期的交州,以及九真和日南,这些都是古代对中国南部地区的称呼。
- 诗句原文:汉初赵陀总雄据,乃命为王免诛徙。
- 注释:汉初赵陀在北方建立了势力,后来被立为王并免去杀害的命运。
- 译文:汉朝初年,赵陀在北方建立了势力,后来被封为王并免去了杀害的命运。
- 诗句原文:继因高后禁关市,陀复怙强随僭伪。
- 注释:高后是指吕后,她曾禁止市场交易来打击权贵。
- 译文:继吕后之后,高后下令禁止市场交易来打击权贵,赵陀趁机倚仗自己的强大力量,跟随汉朝皇帝走上了僭越的道路。
- 诗句原文:即称帝与中国仵,戕害边民严武备。
- 注释:中国仵是指汉朝皇帝。
- 译文:他随即称帝并与汉朝建立联系,严重伤害了边境的百姓并加强了防御措施。
- 诗句原文:汉家自是起兵戈,每战无功罢力士。
- 注释:汉家通常指汉朝的国家。
- 译文:汉朝国家因此而起兵作战,但每次战斗都以失败告终,导致军队解散。
- 诗句原文:汉文修德不事武,释罪不诛封赵氏。
- 注释:这里的“赵氏”可能指的是赵国的后人或者与赵陀有关的人。
- 译文:汉朝崇尚道德而不重视武力,对有罪之人给予宽恕而不进行惩罚,对赵国后人进行封赏。
- 诗句原文:陀因感德称藩臣,遂使婴齐来入侍。
- 注释:这里的婴齐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传说中的人物。
- 译文:赵陀因此感激汉朝的恩德,自称藩臣前来朝见和侍奉。
- 诗句原文:方物珍奇岁贡输,传袭子孙给五世。
- 注释:方物珍奇是指各种珍贵的物品和特产。
- 译文:这些珍奇的物产每年都向汉朝进贡,并且由子孙继承并延续了五个世代。
- 诗句原文:吕嘉谋叛暗兴兵,故杀其王并汉使。
- 注释:吕嘉是历史上的一位人物,他的叛乱和阴谋最终导致了对汉朝使者的杀害。
- 译文:吕嘉策划背叛并暗中起兵,因此杀死了自己的国王并俘虏了汉朝的使者。
- 诗句原文:武皇一怒奋天戈,千里精兵扫凶秽。
- 注释:武皇可能是指汉武帝刘彻或其他类似地位的历史人物。
- 译文:汉武帝一怒之下使用武力,派出千里之外的精锐部队去消灭邪恶的敌人。
- 诗句原文:路侯博德勇有谋,破越如同破竹势。
- 注释:路侯博德是历史上的一位人物,他的勇猛和智慧使得军队能够轻易地击败敌人。
- 译文:路侯博德具有勇猛和智慧,使得军队能够如同劈竹子一般轻易地取得胜利。
- 诗句原文:分为九郡置官守,南越从兹国乃废。
- 注释:南越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区,后来成为南越国的领土。
- 译文:九个郡被设置官员管理,南越从此成为了一个国家,不再存在。
- 诗句原文:中华闻化遍九州,渐教远人通礼义。
- 注释:九州是指古代中国的各个区域。
- 译文:中华的影响逐渐传播到整个九州,使得遥远的人们也开始学习礼仪和道义。
- 诗句原文:光武初除新室难,未遑选擢南方使。
- 注释:光武帝指的是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他在建立东汉后开始着手解决西汉末年的王莽篡位的混乱局面。
- 译文:光武帝最初忙于处理西汉末年的新室(王莽)之乱,没有来得及选拔和提拔南方来的使者。
这首诗不仅是对越南历史的描绘,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与越南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