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南去接交州,椰叶槟榔暗驿楼。
使者持书行绝域,侍郎鞭马照清秋。
元年诏下黄龙汉,九译人归白鲤周。
便化文身作章甫,归来陆贾说前■。

【注释】

  1. 侍郎:指杨炎,时任安南都护。智子元:名,字不详,安南使节。
  2. 桂林、交州:今广西桂林、柳州一带和越南北部的部分地区。
  3. 驿楼:古代驿站。
  4. 绝域:极远的边地。
  5. 清秋:深秋或秋季,此处指秋天的早晨。
  6. 元年诏下黄龙汉: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安南发生内乱,朝廷派郭子仪为安南大都护,平定叛乱,次年即大历元年(766年)正月,唐朝在安南设置经略使司。“黄龙”指唐肃宗。
  7. 九译人归白鲤周:九译,指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和日本、朝鲜等国。“白鲤”,即白龟,古人认为能通灵。“周”,指中原地区。
  8. 便化文身作章甫:指安南使者回国时,将安南的风俗带到中原地区,人们便纷纷仿效安南人的文身习俗。
  9. 陆贾:《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西汉初年,刘邦曾请陆贾出使南越(今广东一带),他向南越王赵佗进言,说中原的皇帝已传位于太子,劝赵佗归顺。陆贾,字季良,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市)人。
    【赏析】
    此诗是送别大使杨智子元出使安南(今越南)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对仗工整,音律协调。
    首联写杨智子元奉命使出安南,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杨智子元所乘之船由桂林向南驶去的情景。第二联描绘了杨智子元出使的艰险路程以及沿途的自然景观。第三联表现的是杨智子元在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感。第四联写杨智子元到达目的地后的情况,并暗示其使命已经完成,第五六句用典故点明了杨智子元的身份及此行目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此次远行的关切之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本诗的颈联中“鞭马”对“持书”,“照”对“行”,对得十分工巧自然,同时这两句也是诗人对杨智子元此次任务的概括性评价。“元年”对“元年”,表明了时间上的一致;“黄龙”、“白鲤”则从侧面反映了安南与中原的关系,同时也暗寓了使者的使命。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送别来抒情寄怀。诗人通过对杨智子元的赞美,间接表现了对国家忠诚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友人平安返归的深情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