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秋风卧,何年破庙碑。
图经愁莫载,耆旧说频移。
野烧龟文失,荒台鸟迹疑。
遥知千载后,拂拭转堪悲。
【注释】
零落秋风卧:凋落,衰败。卧:指枯萎。
何年破庙碑(碑):指庙中的石碑。庙碑是记载庙宇历史、建筑和功德的一种文字记载物。这里用一“何年”字表达作者对历史的追忆,也暗示了对吴赞府的思念。
图经愁莫载:图经,指《舆地广记》一书。书卷上记载着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书中关于焦桐的记载却让人感到忧愁。
耆旧说频移:耆旧,年事高的有声望的人。耆旧说,指耆老相传的故事或古迹等。
野烧龟文失:野火烧毁了焦桐上刻有的像龟甲一样的花纹。
荒台鸟迹疑:荒废的台子上有鸟迹,使人怀疑是否还有人居住。
遥知千载后,拂拭转堪悲:遥知,从远处知道。拂拭,擦拭。转堪悲,更加令人悲伤。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诗人在诗中通过写焦桐之枯朽和其上题咏之诗的失落,抒发了怀思友人的情怀。诗中“何年”与“图经”、“耆旧”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焦桐已残破不堪。首句写焦桐之枯朽,次句写其年久失传。首句“零落秋风卧”,点出焦桐已经枯萎,秋风萧瑟,草木零落,可见其枯朽之甚。次句“何年破庙碑”,则说明它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只剩下断壁残垣,无影无踪。这一句中,一个“破”字,将焦桐之枯朽形象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座破旧不堪的庙宇矗立在荒凉的大地上,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三、四句写庙内石碑之难寻。首句“图经愁莫载”,点明图中没有记录下焦桐的踪迹,令人愁苦不已。次句“耆旧说频移”,则说明这些传说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此已经不再感兴趣,甚至有些故事已经被忘却了。这两句诗中,一个“愁”字和一个“移”字,都表现出了诗人对焦桐之消失的深深忧虑。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历史遗迹的漠视和遗忘。五、六句写焦桐之荒废和残破。前一句“野烧龟文失”,点出焦桐之上的花纹已被野火所毁。这一句中,一个“失”字,既写出了焦桐残损严重的情况,又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惋惜之情。后一句“荒台鸟迹疑”,则写出了焦桐所在的地方已经荒芜破败,连鸟儿都不再来栖息了,更增添了一份凄凉之感。七、八句写焦桐之可贵。前一句“遥知千载后,拂拭转堪悲”,表明即使焦桐千年之后依旧存在,但它上面的诗句也已经荡然无存了。而后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这一事实的感慨之情,表达了他对焦桐之可贵及其上诗句消逝的悲痛之情。
此诗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写焦桐之残朽、图经之遗失、传说故事之改变以及荒废之地之凄凉等来抒发怀思友人之情。诗中语言简洁明了,情感深沉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诗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如“零落秋风卧”与“图经愁莫载”等句,都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句子,则寓意着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友情始终不变。这种哲理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具有了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