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隐者人不识,一日声名动九重。
地湿厌看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衲衣香暖留春麝,石钵云寒卧夜龙。
何日相从陪杖屦,秋风江上采芙蓉。
诗句释义与译文
首句注释:
江南隐者人不识,一日声名动九重。
- “江南”通常指中国南方,这里特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 “隐者”是指隐居山林的修行者或智者。
- “人不识”表示诗人对这位隐者的不了解。
- “一动九重”形容这位隐者突然变得知名,影响到了朝廷的重要层面。
次句注释:
地湿厌看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 “天竺雨”指的是在古印度的天竺地区发生的雨。
- “厌看”表明诗人因为天竺雨而感到厌倦。
- “景阳钟”是古代皇宫的一种乐器钟,常用于报时。
- “月明来听”描述在月光明亮的夜晚,听到来自皇宫的钟声。
第三句注释:
衲衣香暖留春麝,石钵云寒卧夜龙。
- “衲衣”指的是僧人穿的日常衣物。
- “香暖”形容衲衣散发出的香气温馨。
- “春麝”指的是春天里散发香味的动物,此处可能比喻衲衣的气味如春天一般令人愉悦。
- “石钵云寒”形容石质的钵子在云雾缭绕中显得寒冷。
- “卧夜龙”可能是对石钵上的龙形雕刻的描绘,龙卧于石钵之上,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庄重。
第四句注释:
何日相从陪杖屦,秋风江上采芙蓉。
- “相从”意为共同行走或相伴。
- “陪杖屦”意即陪伴着老人的鞋子,这里的杖屦泛指老者。
- “秋风江上”描绘了一幅秋天江边的景色,秋风轻拂,江水潺潺。
- “采芙蓉”是古人常见的一种活动,即在江边采摘荷花或芙蓉,象征清高和美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友情与随行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与一位隐居的高僧之间的情谊以及他们一起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景。首句“江南隐者人不识”,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隐者的陌生感,但随即又通过第二句“一日声名动九重”来说明这位隐者一夜之间名声大噪,影响力触及了朝廷高层。这种对比突出了隐者非凡的地位与成就。
接着的三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因听闻天竺雨声而感到厌烦,以及对月夜中传来的景阳钟声感到新奇。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对声音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内心的平静。
随后的几句,则描绘了与隐者一同行走的场景。“衲衣香暖留春麝”中的衲衣、香、春麝等词都富有诗意,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而“石钵云寒卧夜龙”则是对石钵和龙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何日相从陪杖屦,秋风江上采芙蓉。”表达了诗人期待与隐者再次同行的愿望。这里的“秋风江上采芙蓉”不仅是对前文的自然景观的延续,也寓意着诗人对隐者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向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俗世、追求内心宁静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