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西家买芒屦,南州北州多岐路。严霜烈日太行坡,斜风猛雨瓜州渡。
南人求利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趋。朝朝迎送名利客,身身消薄非良图。
人负屦,屦负人,草从土生复归土,人兮履兮不知所。
【注释】
(1)芒屦:用草编成的鞋。
(2)南州北州:指南北各地。
(3)岐路:岔路,多歧的路。
(4)太行坡:太行山之坡。
(5)瓜州渡:在今江苏省江都县西,是长江的渡口。
(6)南人:南方的人。
(7)北人:北方的人。
(8)徇利:追求私利。
(9)朝朝:早晨早晨,形容频繁。
(10)消薄非良图:消磨自己的志向,不是明智之举。
(11)草从土生复归土,人兮履兮不知所:草木从土地上生长又回到土地,人和鞋一样不知道往哪里去。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大历(766—770年)年间,作者李益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首诗通过描写商人往来奔波、追逐名利的情景,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评。
全诗共八句,分为三部分。前两句描述了商人的忙碌景象,他们不分昼夜地奔波于南北各地,追求名利。这种忙碌的景象被形象地描绘成一种“东家西家”的奔波生活,而“严霜烈日太行坡,斜风猛雨瓜州渡”则是对这种忙碌生活的具体描述。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严霜烈日和斜风猛雨与商人的奔波联系起来,形象地描绘出商人的艰辛和劳累。
后两句则转向对商人行为的批判,指出他们追求名利的方式并不是明智之举。这里,诗人采用了反问的手法,通过“人负屦,屦负人,草从土生复归土,人兮履兮不知所”这几句话,表达了对商人行为的讽刺和批评。在这里,诗人借用了古代的寓言故事,将商人的奔波和追求名利比作草从土生复归土,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意味。
这首诗以商人的忙碌为背景,通过对他们的奔波和追求名利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面貌,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