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理征棹,郊源微绿初。
一水霁寒碧,前村生远墟。
何如带笭箵,政复在籧篨。
客里问啼鴂,江南人欲锄。

【注释】

忆昨理征棹,郊源微绿初。

一水霁寒碧,前村生远墟。

何如带笭箵,政复在籧篨。

客里问啼鴂,江南人欲锄。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末冬初。此时作者正由江西鄱阳赴扬州,途经无锡。“锡”即无锡的别称。“道中”,指旅途之中。首二句写诗人从江西鄱阳出发,沿运河东行至无锡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

“郊源微绿初”四句:郊野的原野上,新绿刚刚萌发;一条小河泛着清波,两岸的村庄隐约可见。“郊源”指郊外的源头。“一水”指一条小溪。“霁寒碧”指天放晴后,溪水映照着碧蓝的天空和晶莹的云彩。“寒碧”指清澈见底的水色。“前村”指前方的村庄。“生远墟”指远处的村庄炊烟升起。“生”通“升”。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郊野外的源头上刚刚长出了嫩绿的新草,而一条小河也泛着清冷明亮的波光,岸边的村庄隐约可见。

“何如”三句:还不如背上竹筒,带上苇席,到南方去采些桑叶回来吧。“何如”即不如,意谓不如……,可译为“为什么不……”等。“带笭箵”,《汉书·地理志》:“吴、扬同洲,江、淮间微不堪荐,则冠以𫄟笠,缘以綌席。”颜师古注:“𫄟,纕,皆丝缕也,以织之者曰𫄟,以剡其端者曰纕。言取其细弱轻软以自随也。”这里指用芦席编成的斗笠和席子。“籧篨”即芦席。这两句的意思是,还不如背上竹简和苇席,到南方去采些桑叶回来。诗人认为,北方的冬天实在太难忍受了,所以想到南方去采桑叶。

“客里”三句:在客旅之地询问杜鹃鸟啼叫的声音,听说江南的人要割稻种田了。“客里”指旅途之中。“江南”“人”指江南地区的人。“欲”即将要。这几句意思是,在客旅之中听到杜鹃鸟啼叫的声音,听说江南的人即将开始耕田了。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