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之国几千里,十幅蒲帆顺风驶。顺风犹须两月程,伊谁移来堕书几。
张君墨妙游戏尔,乱峰因君接天起。苍然古木摧不死,君应曾隐茅屋底。
得非是间种兰芷,惨澹经营那及此。松连阁上听秋声,读书眼花字如蚁。
玉立长身挟童子,披图置我平生喜。忆昔诗家爱许浑,凌歊荒台寻旧址。
云何姑孰大江边,望湘潭云尺有咫。我今识君意,总为诗料理。
云兮楚之云,水兮湘之水,回雁夕阳衔一苇。山高见衡岳,江远会南纪。
君兮君兮可奈何,我诗敢劘屈贾垒。
楚云湘水图歌谢张师夔教授
离骚之国几千里,十幅蒲帆顺风驶。顺风犹须两月程,伊谁移来堕书几。
张君墨妙游戏尔,乱峰因君接天起。苍然古木摧不死,君应曾隐茅屋底。
得非是间种兰芷,惨澹经营那及此。松连阁上听秋声,读书眼花字如蚁。
玉立长身挟童子,披图置我平生喜。忆昔诗家爱许浑,凌歊荒台寻旧址。
云何姑孰大江边,望湘潭云尺有咫。我今识君意,总为诗料理。
云兮楚之云,水兮湘之水,回雁夕阳衔一苇。山高见衡岳,江远会南纪。
君兮君兮可奈何,我诗敢劘屈贾垒。
译文:
离骚国境几千里,十幅蒲帆顺风驶去。顺风还须两月程,是谁把堕书运到这里?
张君的书法精妙无比,乱峰因他接天而起。苍然的古木虽被摧毁,你却曾隐居在茅屋之下。
难道不是种兰植芷吗,惨淡经营竟不及你这样。松连阁上聆听秋声,读书时眼睛发花如蚂蚁般细小。
你身材玉立,长袖飘飘,挟着小童,拿着图册,让我欣喜若狂。回想当年诗人们喜爱许浑,登上荒台寻找他的遗迹。
这云哪比楚国的云好,这水哪比湘水的水流得远。大雁飞翔在夕阳下,衔着芦苇飞向南方。
高山耸入云端可见衡岳,江水远流到南海边陲。
你啊你啊无可奈何,我的诗敢于挑战屈原、贾谊这些大诗人! 赏析:
《楚云湘水图歌》,作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时在京师。当时作者与张师夔同官翰林院侍讲学士,两人交往甚密。张师夔工书画,擅长山水画,尤擅写生拙笔,以泼墨点染法表现山水之美,其画笔势雄健,气势磅礴,笔墨酣畅淋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赞美张师夔山水画作的七言律诗。首句开门见山地写出了张师夔的山水画的特点;第二句进一步描写张师夔的山水画特点——顺风行驶;第三句写张师夔的山水画技法——乱峰接天而起,苍然古木依然不倒;第四句写张师夔的山水画特点——曾隐居茅屋;第五句说张师夔的山水画特点——“惨淡经营”。
后六句是写自己观张师夔所绘的楚云湘水图。“松连阁上听秋声”一句,描绘出一幅清幽的山水画卷:“松树连着阁楼,在秋天的风中听到秋风的声响。”“读书眼花字如蚁”,这是一幅用墨色浓淡变化的山水图画,使读者仿佛看到一位文人墨客坐在书房里阅读书籍,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看得头昏眼花,如同蚂蚁一样。最后两句“玉立长身挟童子”,“玉立”形容人的身材修长挺拔,“长身”则指人的身体高大,这里用来形容张师夔的身材高大挺拔。“挟童子”则是指他带着一个小男孩一同出游或游玩,这里用来形容张师夔带小孩子出游的情景。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开阔。前六句对张师夔的山水画特点进行了赞美,后六句则是对自己观画的感受和体会。整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张师夔山水画技艺的喜爱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