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夷革屈沉了伍胥,江鱼腹葬送了三闾。数间谏时,独醒处,岂是遭诛被放招伏?一舸秋风去五湖,也博个名传万古。

注释:

鸱夷革,指吴国被灭亡后,伍子胥被迫变卖家产,将皮袋装进去。屈沉,指被囚禁起来。江鱼腹,指屈原。三闾大夫,即三闾大夫之墓,在汨罗江畔。数间谏时,指范蠡多次劝吴王夫差不要听信奸臣谗言而伐越(勾践)。独醒处,指伍子胥在吴国被灭之后,独自清醒地看待局势。岂是遭诛被放招伏?指伍子胥没有受到吴国的诛杀和放逐,反而得到了赦免。一舸秋风去五湖,指伍子胥乘着一只船,在秋风中离开楚国,到江南隐居去了。也博个名传万古,意思是说:伍子胥能够保全自己性命,也足以使后世的英名流传千古了。也,表示假设。博个,指保住。万古,千年万年。

译文:

伍子胥被迫变卖家产,带着皮袋子离开故国。

屈原投江自尽,三闾大夫的坟墓葬身鱼腹。

范蠡多次劝谏吴王夫差不要听信奸臣的话,结果却遭到诬陷而被放逐。

只有伍子胥没有被吴国杀害,得以逃脱并保全自己的性命。

伍子胥乘着一只船,在秋风中离开楚国,到江南隐居去了。

他也足够可以使自己的名字流芳千古了!

赏析:

《沉醉东风·隐居》词,上片追怀伍子胥的悲剧。词人以伍子胥自况,表达了他对于奸佞当道、贤良受害的愤慨之情。起句“鸱夷革屈沉了伍胥”,直陈伍子胥因谏见忌而受屈沉狱。“江鱼腹葬送了三闾”一句,暗喻屈原被放逐后自沉于汨罗江。这两句既表明了作者对奸臣当道的不满,又抒发了对贤者遭难的悲愤。以下两句“数间谏时,独醒处,岂是遭诛被放招伏?”,则进一步指出,尽管伍子胥多次规劝吴王夫差不要听信奸臣的话,结果还是遭到了陷害而被放逐。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奸佞当道的痛恨和对贤者被害的不平。最后“一舸秋风去五湖”,则点明了伍子胥最终选择了远离是非之地,以保全自己性命。此下三句“也博个名传万古”,既是对伍子胥的一种赞扬,又是对贤者遭难的一种慰藉。

下片写范蠡的隐逸生活。“双调·沉醉东风·隐居”词,上片写伍子胥的故事。词人以伍子胥自况,表达了他对于奸佞当道、贤良受害的愤慨之情。起句“鸱夷革屈沉了伍胥”,直陈伍子胥因谏见忌而受屈沉狱。“江鱼腹葬送了三闾”一句,暗喻屈原被放逐后自沉于汨罗江。这两句既表明了作者对奸臣当道的不满,又抒发了对贤者遭难的悲愤。以下两句“数间谏时,独醒处,岂是遭诛被放招伏?”,则进一步指出,尽管伍子胥多次规劝吴王夫差不要听信奸臣的话,结果还是遭到了陷害而被放逐。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奸佞当道的痛恨和对贤者被害的不平。最后“一舸秋风去五湖”,则点明了伍子胥最终选择了远离是非之地,以保全自己性命。此下三句“也博个名传万古”,既是对伍子胥的一种赞扬,又是对贤者遭难的一种慰藉。

下片写范蠡的隐居生活。“双调·沉醉东风·隐居”一词,主要描绘了范蠡辞官归隐的生活状态。上片开头,词人用“双调·沉醉东风·隐居”一词,为全词定下了基调。词人在开篇就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于奸佞当道、贤良受害的愤慨之情。起句“鸱夷革屈沉了伍胥”,直接点出了伍子胥的结局。这句中的“屈沉”二字,既表达了伍子胥的冤屈和不幸,又暗示了他最终的命运——被奸人所害。接下来的两句“江鱼腹葬送了三闾”,则暗喻了屈原的悲剧命运。屈原作为楚国的忠良之士,其忠诚与才华都得到了世人的赞誉。然而,他却遭到了奸人的陷害和排挤,最终选择了投江殉国。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屈原的同情与哀叹,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以下几句“数间谏时”,则进一步展现了伍子胥在吴国被灭亡后的处境。他多次劝谏吴王夫差不要听信奸臣谗言而伐越(勾践),但最终却被陷害而被放逐。这两句既表达了对于奸佞当道的痛恨,又体现了对于贤者遭遇不幸的惋惜与悲愤。接下来“独醒处”,则描绘了伍子胥在孤独无助中坚守信念的情景。他不仅没有被吴国的诛杀所害,反而得到了赦免,这无疑是对他坚守原则、勇于抗争的褒奖与肯定。最后“一舸秋风去五湖”,则以伍子胥乘船离去的画面结束全词。他选择远离是非之地,以保全自己性命,这也体现了他对于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感慨。

下片描写范蠡的隐居生活。词人首先通过“双调·沉醉东风·隐居”一词为全词定了基调。接下来,词人用“双调·沉醉东风·隐居”这一主题词来展开对范蠡隐居生活的描绘。上片起首三句“一舸秋风去五湖”,描绘了范蠡乘船离去的场景。秋风瑟瑟,波光粼粼的小船上载着范蠡的身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茫茫的湖面上。这里既表现了范蠡离乡背井的凄凉之感,又暗示了他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与洒脱。接下来的两句“也博个名传万古”,“也”字在这里起到了转折作用,既表示了范蠡对于名利淡泊的态度,又凸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他认为,与其追逐名利、虚度年华,不如选择隐居山林、修身养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追求。

结尾两句“也不枉了风月功名”,则是对范蠡一生经历的总结与反思。他认为,虽然自己曾经历过风月场中的浮沉、功名场上的竞争与较量,但这些经历并没有让自己迷失自我、丧失初心。相反,这些经历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因此,他选择远离是非之地,以保全自己性命。这既是一种对现实无奈的妥协与接受,也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深刻领悟与升华。全词通过对伍子胥和范蠡两位历史人物的刻画与描绘,展现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与经历。同时,词人也通过对他们的评价与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感悟与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