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隔篱落,呼儿掩柴门。
邻叟挽我衣,笑指老瓦盆。
酒尽意未已,语杂情更真。
嗟嗟行路难,劝我归与邻。
团圞一家乐,亦足娱其亲。
低头愧叟言,未语面辄赪。
父昔教我书,意在为荣亲。
十岁始知学,二十能为文。
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
年今几半百,亲老安可云。
岁时一杯酒,父子祖与孙。
客多在家少,暂聚还复分。
曾不如尔乐,欢然力耕耘。
父醉儿解扶,翁归妪相迎。
十日九在家,笑语蔼生春。
我无田可归,岂无山可耕。
我无秫可酿,岂无泉可烹。
幸及亲未衰,菽水或可营。
无愧邻叟言,乃不愧予心。
这是一首反映作者生活困境的诗。
第一句:灯光隔篱落,意思是夜晚的灯光透过篱笆照在院子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暗的气氛。“隔”字表现了灯光与夜色相互交织的景象。
第二句:呼儿掩柴门,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一位老人(邻叟)呼唤孩子,一起关上柴门,这可能意味着他们正在准备晚餐或者有其他的家庭活动。
第三至第六句:描述了老人挽着作者(诗人)的衣服,指向一个破旧的老瓦盆。这个动作可能象征着生活的艰辛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第七至第九句:诗人提到自己已经喝得差不多了,但内心的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他的话语混杂着各种情感,显得更加真挚。
第十至第十二句:感叹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劝告诗人应该回家陪伴家人。这里反映了作者对家庭温暖的渴望以及对外界生活的无奈。
第十三至第十六句:描述了团聚在一起的乐趣足以让人快乐,也足以满足亲情之乐。这里的“团圞”可能是方言词汇,意思是指团聚、和睦相处的意思。
第十七至第二十一句: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因为父亲曾经教导自己读书是为了光耀门楣,而现在自己却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实现父亲期望的自责和遗憾。
第二十二至第二十四句:诗人回顾了自己的学习过程,从十岁开始学习到二十岁能够写文章,再到三十岁准备远行。这些经历展示了诗人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
第二十五至二十六句:诗人感叹自己已经到了四十岁,而父母亲年事已高,难以为继。这反映了诗人对父母衰老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责任意识。
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句:诗人提到了自己一年只有几次机会回家看望父母,每次相聚都很短,但依然充满欢乐。这体现了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和诗人对家庭的珍视之情。
第二十九至第三十四句:诗人感慨自己没有土地可以归家耕种;既然没有田地,那么就没有理由不努力耕作。这里的“归”字表达了诗人想要回归家乡、照顾父母的强烈愿望。
第三十五至三十八句:诗人回忆了自己曾经的农耕生活,虽然辛苦但也充实快乐。这里的“无”字表明了诗人对于农耕生活的热爱和自豪感。
第三十九至第四十句:诗人表示尽管自己没有酒可以酿制,也没有泉水可以烹煮,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他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这里的“幸”字表现出诗人在艰苦条件下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第四十一、四十二句:诗人庆幸自己在亲人还未老去时,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温暖和关怀。这里的“未衰”二字传达了诗人对亲人健康的担忧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承担。
第四十三至四十六句:诗人表达了自己没有田地可以归还家族,也没有山林可以耕牧。这里的“无”字强调了诗人对于个人生存状态的无奈和现实困境。
第四十七至五十句:诗人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大事,但却尽到了作为儿子的责任。这里的“乃”字表明了诗人对自身行为的肯定和对家人的责任感。
第五十一至五十四句:诗人用欢快的语调结束了整首诗,表达了与邻里共度时光的快乐和满足。这里的“欢然”两个字传递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愉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内心感受及其对家庭责任和亲情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变化,传达了对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社会责任和家庭幸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