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港当年傀儡场,六军尽笑贾平章。
三声锣响三更后,不见人呼大魏王。

越州歌二十首其八

鲁港当年傀儡场,六军尽笑贾平章。三声锣响三更后,不见人呼大魏王。

逐句翻译:

  1. “鲁港当年傀儡场”:“鲁港”,历史上曾是宋元交战的前线,此处暗示历史的沧桑巨变。“傀儡场”,通常指代战争和权力斗争的场所,这里比喻为政治斗争的舞台。诗人以“傀儡场”形容历史背景,暗示当时的政治氛围紧张且充满戏剧性。

  2. “六军尽笑贾平章”:这里的“六军”泛指军队,而“贾平章”指的是南宋时期的宰相贾似道。诗句表达的是,在那个时期,贾似道被视作无能的领导者,他的失败被广泛嘲笑。

  3. “三声锣响三更后”:“三声锣响”,象征某种重要的决定或行动,“三更后”则意味着这个决定或行动在深夜进行,可能含有某种秘密或非公开的性质。

  4. “不见人呼大魏王”:“大魏王”指的是当时的南宋皇帝,“不见人呼”说明皇帝已不再受到臣民的尊敬和追随,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南宋政府的普遍不满和失望。

注释:

  • 越州歌:这是一组七言绝句,每篇都以“越州歌二十首”开头,共二十篇。这些诗歌主要表达了汪元量对当时政局的感慨以及对南宋灭亡的悲叹。

  • 甲子初秋:甲子年是农历的第一个月份,初秋则指秋天的开始,这里描绘了一年之初的季节特征与政治氛围。

  • 傀儡场:在古代,傀儡戏是一种戏剧形式,演员通过操纵木偶来进行表演,这里用来比喻政治斗争的场景。

  • 六军尽笑:在古代中国的语境中,“六军”常用来指代朝廷的军队,“尽笑”则表示所有人对某个行为或决策表示嘲笑。

  • :锣是古代战争中用于指挥的铜制打击乐器,象征着战争与权力的行使。

  • 三更后:晚上十点以后,即子时,古人认为这个时候鬼门打开,适合进行重要活动。

  • 大魏王:大魏是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王指的是君主,这里特指当时的南宋皇帝。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和政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南宋覆亡的深刻感受。首先,“鲁港当年傀儡场”使用了“傀儡场”这一比喻,形象地指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舞台充满了欺骗和虚假。其次,“六军尽笑贾平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尤其是对贾似道这种无能之辈的嘲讽,体现了民众的愤懑和失望。最后,“三声锣响三更后”不仅描述了时间的选择和动作的隐秘性,也隐喻了某些决策在特定时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是研究宋代政治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南宋末期的社会状况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