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本至静,仁体亦如之。
乐者有深味,鲁论无费辞。
目玩唯自得,心契若有期。
逝川同一旨,妙理无容窥。
刘公本好古,雅志非好奇。
诸君为著语,殆类爱山诗。
泉石涵清思,松柏媚幽姿。
古来山中人,此道未必知。
蜡屐毋乃癖,拄笏殆成痴。
独有首阳高,薇苦甘如饴。
得仁即无怨,千载真吾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刘君符的乐山诗所赋的一首和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山体本至静,仁体亦如之。
    ——山体是最为安静的,它的宁静也是最为平和的,就像人的仁爱之心一样。

  • 乐者有深味,鲁论无费辞。
    ——对于乐者的理解和欣赏,他们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含义;而鲁莽的言论则没有这样的好处。

  • 目玩唯自得,心契若有期。
    ——观赏山水时,只有自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内心与自然的契合就像是约定好了的时间一样。

  • 逝川同一旨,妙理无容窥。
    ——河流总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流动,这象征着自然的道理是统一的,我们不能窥视其微妙之处。

  • 刘公本好古,雅志非好奇。
    ——刘君符原本就喜欢古代文化,他的兴趣不在于追求新奇的东西。

  • 诸君为著语,殆类爱山诗。
    ——各位朋友创作了这样的诗篇,这些作品的风格与喜爱山水的诗歌非常相似。

  • 泉石涵清思,松柏媚幽姿。
    ——泉水和石头能够让人产生清晰的思考,松树和柏树则有着优雅的形态。

  • 古来山中人,此道未必知。
    ——自古以来隐居山中的人,他们对于这种自然之道可能并不是很清楚。

  • 蜡屐毋乃癖,拄笏殆成痴。
    ——使用蜡制的鞋子可能是过于奢侈的行为,拿着手杖也显得有些愚蠢。

  • 独有首阳高,薇苦甘如饴。
    ——只有像陶渊明那样选择在高处隐居(首阳山),才能够体验到生活中苦中有甜的滋味。

  • 得仁即无怨,千载真吾师。
    ——只要得到了仁爱,就不会感到怨恨,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我们永远的老师。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回应刘君符的乐山诗之作。通过和诗的形式,李白表达了他对刘君符作品的赞赏以及对自己创作风格的自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内心世界相联系,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同时,李白也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利看淡的人生哲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