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宿不得晓,飞霜沾敝袍。
空山凝寒色,天边星月高。
忆昨离鄂城,数家同遁逃。
穿林恐相失,前后闻呼号。
避乱但欲远,焉知登顿劳。
俯临万仞壑,性命轻鸿毛。

西山避乱三首 其二

野宿不得晓,飞霜沾敝袍。
空山凝寒色,天边星月高。
忆昨离鄂城,数家同遁逃。
穿林恐相失,前后闻呼号。
避乱但欲远,焉知登顿劳。
俯临万仞壑,性命轻鸿毛。

注释:

  1. 西山避乱三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题目表明这首诗是关于在西山避难期间的生活情景。
  2. 野宿不得晓:在野外过夜,没有地方找到可以住宿的地方,直到天亮。
  3. 飞霜沾敝袍:形容天气寒冷,霜降时露水和雪花打湿了破旧的衣裳。
  4. 空山凝寒色:空旷的山谷中充满了寒冷的气息,颜色显得特别清冷。
  5. 天边星月高:天空中的星星和月亮都显得特别明亮,给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感觉。
  6. 忆昨离鄂城:回忆起昨天离开鄂城(今湖北武昌)的情景。
  7. 数家同遁逃:指与几家人一起逃亡。
  8. 穿林恐相失:穿越树林时担心会与他们走散。
  9. 前后闻呼号:前后听到有人呼喊的声音。
  10. 避乱但欲远:躲避战乱只希望能够远离。
  11. 焉知登顿劳:哪里知道长途跋涉会有劳累呢?
  12. 俯临万仞壑:俯视着深不可测的峡谷。
  13. 性命轻鸿毛:生命如同鸿毛般脆弱,随时都有可能失去。

赏析:
这组诗描绘了诗人在西山避难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于战争、流亡、孤独和生命的深刻思考。诗中的“野宿”、“飞霜”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的“避乱但欲远”,透露出诗人对逃离战乱的愿望,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而“俯临万仞壑,性命轻鸿毛”,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以及对命运无常的认识。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