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邯郸枕,归心渭上舟。
衅来无朕兆,意外得俘囚。
忠信天堪仗,清明泽自流。
藜羹犹火食,永愧绝粮丘。
【注释】
丙寅:指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刑部:唐朝的中央司法机构,主管审判。中二首:指《唐律疏议·名例》中的两个条目,即《断狱》和《贼盗》。
归心:思乡之心。渭:渭水,指家乡。
衅:祸患。朕兆:征兆,预兆。
忠信天堪仗:指天地间有正义的力量可以支持。
清明泽自流:指恩泽如清泉之水滋润万物而自然流淌。
藜羹犹火食:比喻生活清苦。藜羹,粗茶淡饭。火食,熟食,指丰盛的饮食。
绝粮丘:指饿死在荒无人烟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诗人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吐蕃军队入侵长安,朝廷派郭子仪领兵平叛,杜甫因上书劝谏而被捕入狱。这首诗就是他因上书而被关押时所作的诗。诗人通过写自己被关禁牢房的情景,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之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首联“世事邯郸枕”,以枕头代床,暗示自己像睡在邯郸的枕头上,意谓身陷囹圄,不能自由行动。“归心渭上舟”则写诗人渴望早日回到故乡渭水之滨,但因身陷囹圄,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两句一正一反,写出了诗人身陷囹圄的困境和思乡之情。
颔联“衅来无朕兆,意外得俘囚。”意思是说,祸乱来临没有迹象,却突然抓到了俘虏。这既是说自己被捕获的偶然性,也是暗示朝廷对叛乱的姑息纵容。颈联“忠信天堪仗,清明泽自流。”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有正义的力量可以支持,恩泽就像清泉一样自然地流淌。这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之情。他认为国家的危机是由于朝廷的姑息纵容造成的,而要消除这种危机,就需要有正义的力量来支持。同时,他也认为国家应该像清泉那样给予百姓恩泽,让百姓的生活如同清澈的泉水一样滋润。
尾联“藜羹犹火食,永愧绝粮丘。”意思是说,虽然生活清苦,但我仍然觉得对不起那些饿死在荒无人烟地方的人们。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这首诗通过诗人被关押的经历,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之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它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