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马沾益州,南望滇海头。
向来繁华地,变灭如浮沤。
迥不见人烟,但见河水流。
青山宛然在,风景何萧飕。
郡县生荆棘,污莱翳田畴。
夜听虎豹号,昼顾麋鹿游。
群乌集战垒,野磷飞林丘。
灼灼道旁花,只为行者愁。
缅思寇乱际,藩垣失防秋。
空虚起外侮,口语兴戈矛。
盛衰虽天运,祸端亦人谋。
生灵尔何辜,吾欲天公尤。
【注释】
沾益(zhān yì)州:今云南曲靖。唐时为南诏都城,故址在今云南大理西北。滇海:即洱海,云南省中部高原湖泊。变灭:指衰亡。浮沤:水中的气泡,借以比喻事物的消失、破灭。青山宛然在,风景何萧飕:青山依然存在,但风景萧条凄凉。郡县生荆棘,污莱翳田畴:郡县之间长满了杂草,阻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夜听虎豹号,昼顾麋鹿游:夜间听到虎豹的吼叫声,白天看到麋鹿在水中嬉戏。群乌集战垒,野磷飞林丘:乌鸦聚集在营垒周围,野火蔓延到树林中。灼灼道旁花,只为行者愁:道旁的花虽然盛开,却因为行人的忧愁而感到悲伤。缅思寇乱际,藩垣失防秋:回想过去寇贼作乱的时候,边防上的城墙已经被破坏。空虚起外侮,口语兴戈矛:国家内部空虚,对外来侵略者采取武力手段,导致战争不断。盛衰虽天运,祸端亦人谋:国家的兴盛和衰落虽然是天意,但祸患的发生也是由于人的谋划不当。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唐王朝由强盛而走向衰败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云南一带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状况,反映了唐王朝由强盛到衰败的历史过程。
首联“入沾益乱后伤怀”点明题目,说明此诗是诗人进入沾益州之后写的。“入沾益”即进入云南。“沾益州”,即今曲靖市。
颔联“驱马沾益州,南望滇海头”写诗人进入云南以后,站在滇海边向南望去,眼前的景象使他触目惊心。“向来繁华地,变灭如浮沤。”滇海之畔本是一片繁华之地,可是如今却是“变灭如浮沤”。这一句用“浮沤”来比喻事物变化无常、转瞬即逝,既写出了当时云南地区政治局势的变化,又表达了诗人对此变化的震惊和惋惜之情。
颈联“迥不见人烟,但见河水流”进一步描绘了当地荒凉破败的景象。“青山宛然在,风景何萧飕。”“青山”本是指青翠的山峦,然而在这里却成了被破坏、被遗弃的象征物。“风景”原本是指自然风光,然而在这里却成了被冷落、被遗忘的标志。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诗人对于云南地区政治局势恶化的强烈感受。
五、六句“郡县生荆棘,污莱翳田畴。”“郡县”指古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荆棘”、“污莱”都是指荒废、荒芜的土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郡县之间的土地已经长满荒草杂树,阻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唐王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和治理。
七、八句“夜听虎豹号,昼顾麋鹿游。”“虎豹”指凶猛的动物;“麋鹿”指温顺的动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夜晚,可以听到凶猛动物的咆哮声;而在白天,则可以看到温顺动物在水里嬉戏。这进一步渲染了当地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九~十二句从“群乌集战垒,野火飞林丘”到“吾欲天公尤”,是写云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苦难生活。“群乌集战垒”,“乌”指乌鸦;“战垒”指战壕或堡垒之类的军事设施。乌鸦聚集在战壕或堡垒附近,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野磷飞林丘”,“磷”指磷火;“林丘”指山林和丘陵。磷火在山林和丘陵上飞扬,这是非常不祥的预兆。这些诗句都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人对于云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还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当地社会秩序混乱、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和关切之心。
最后两句“盛衰虽天运,祸端亦人谋”是对全诗主旨的总结和升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国家的兴盛和衰落虽然是天意,但祸患的发生也是由于人的谋划不当。这既表明了诗人对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规律的认识,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