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战庭树,落叶如败兵。
触目感时艰,油然百忧生。
四方晏安久,一旦灾祸兴。
干戈半天下,积骸比丘陵。
天子仁如尧,夙宵念苍生。
无乃吁谟者,法度徒纷更。
致兹岂无由,何时复承平。
嫠妇不恤纬,智士若为情。

秋风战庭树,落叶如败兵。

触目感时艰,油然百忧生。 四方晏安久,一旦灾祸兴。

干戈半天下,积骸比丘陵。

天子仁如尧,夙宵念苍生。

无乃吁谟者,法度徒纷更。

致兹岂无由,何时复承平。

嫠妇不恤纬,智士若为情。

赏析:

《感兴四首·其三》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王渐逵的作品,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历史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句释义与译文:

  • 秋风战庭树:秋风在庭院里吹动树木,仿佛战场上的号角声。
  • 落叶如败兵:树叶如同战败的士兵一般散落,暗示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
  • 触目伤时艰: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国家的艰难,触动了诗人内心的哀愁。
  • 四方晏安久:长期以来,四方平安无事,但危机已经悄然逼近。
  • 干戈半天下:战争遍及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天子仁如尧:皇帝仁慈如同古代圣君尧舜,但这种仁爱无法消除人民的疾苦。
  • 无乃吁谟者:莫非那些制定法令的人考虑不周全,导致了频繁的变动。
  • 致兹岂无由: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难道没有其他吗?诗人对此感到困惑。
  • 何时复承平: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安宁?诗人对未来充满了疑问和忧虑。
  • 嫠妇不恤纬:寡妇不考虑纺织,反映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 智士若为情:智者也变得多愁善感,说明时代的动荡使得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无法保持镇定。

关键词解释:

  • 干戈:这里指的是战争,象征着社会动荡和不安。
  • 积骸比丘陵:大量的骸骨堆积如山丘,形容战乱导致的大量死亡。
  • 天子:皇帝,这里的皇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 忧国忧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安危。
  • 吁谟者:决策者或立法者,指那些制定法律和政策的人。
  • 法度:法律和制度,指政治体制和社会规范。
  • 纷更:频繁的变化和调整。
  • 承平:和平时期,社会稳定和谐的景象。
  • 嫠妇不恤纬:寡妇(指失去丈夫的女性)不顾及织布的事,反映了社会的贫困和女性地位低下。

《感兴四首·其三》是一首充满哲理性和历史感的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引出对国家现状的深刻思考。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朝晚期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