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贫适人难,士穷事人易。
堂堂七尺躯,道义非不贵。
孰知一失身,禄爵反为累。
由来食人食,有死心弗替。
出门慎其随,大易著深义。
所以古达人,隐约居乱世。
我怀管幼安,高风邈难继。
感兴四首 其四
【注释】
“女贫”二句:意谓女子贫困时,嫁娶是困难的;而读书士子穷困时,侍奉富贵人家却容易。适人难:这里指贫困妇女嫁人困难。事人易:这里指富贵士子侍奉权贵容易。“堂堂”句:意谓有才德之士(堂堂七尺躯),道义上并不比一般人卑贱,可是一旦失节,便反受屈辱、受累赘。“孰知”句:意谓谁知那些出卖自己人格的人,反而会得到高官厚禄,反而更加受用。
“由来”三句:意谓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吃别人的饭,靠别人的俸禄生活的,即使到了死也不变心。食人食:指为别人做事。有死心弗替:意谓虽然死了仍不改志向。
“出门”三句:意谓所以古人能在乱世中隐居而不被世人所理解,是因为他们的高尚道德和远见卓识,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大易著深义:意谓《周易》这部书,深刻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
“所以”二句:意谓所以这些古代的达人隐士,总是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的清高品格。隐约居乱世:意谓他们虽然身处乱世,但能保持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我怀管幼安:指我思念管仲这个人。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国大夫。管幼安即管仲。《汉书·循吏传序》:“故贤君必恭俭礼下,选阅自众,得管夷吾而为相,萧曹之徒列为卿将,是以汉室中兴,诸夏率服。”高风邈难继:意谓管仲的高尚风范,是后人所难以企及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借《易经》之辞,抒发自己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和感慨。诗的前两句写贫穷妇女嫁人难、读书人求官易,表现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接着写失身之后,高官厚禄反倒成了累赘。最后两句则写古时高人隐士在乱世中保持高尚品格。诗人以管仲为榜样,赞颂了他高尚的品德。全诗议论明畅,感情真挚,语言简练生动,风格朴实自然。
诗前两句“女贫适人难,士穷事人易”,从社会现实出发,指出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女贫”二句,意谓妇女贫困时,嫁娶是困难的;而富贵士子穷困时,侍奉权贵却容易。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含蓄蕴藉,暗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因为妇女地位低下是社会不平等的反映之一。“堂堂七尺躯”三句,作者进一步指出,有才德之士在道义上有尊贵的地位,但一旦失节,反受屈辱、受累赘。这既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某些士人的丑恶行径,又表达了诗人对失节者的鄙视。“由来食人食”,“孰知一失身”二句,是说人们自古以来都靠别人的供养生存,即使到了死也不改变这种志向。这既是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揭露和讽刺,又是对那些出卖自己人格的人的谴责。“由来”句紧承“食人食”而来,“孰知”句承接“一失身”而来,两句之间紧密联系,构成因果复句。这样,既说明了封建时代人们的自私心理,又表达了诗人的愤慨之情。“由来”二句是全篇警策所在,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诗的中间六句主要写隐居之士在乱世中坚持高洁品性。“所以”二句,写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忍受乱世的折磨,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尚的道德和远大的眼光。这两句是全篇的重点,也是诗人的主旨所在。“所以”二字,总括全篇。“古来”二句,说明隐居之士是在乱世中保持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德。这两句紧承“所以”,“我怀管幼安”一句,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这一层转折,把隐居之士的高尚品德与管仲联系起来。“我怀管幼安”四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使整首诗有了中心和归宿。“我怀”一词既表明了自己对隐居士人的崇敬仰慕之情,又表示了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心。诗人以管仲为榜样,赞颂了他高尚的品德。
诗最后二句“出门慎其随,大易著深义”写君子在乱世中应该谨慎行事,才能显示自己的高深义理。这里的“出门”是指仕宦之人,“慎其随”即要慎重行事。“大易著深义”中的“大易”是指《易经》,也就是指君子应遵循的正道,“著深义”就是突出自己高超的道理。这两句是全诗的收尾,也是点睛之笔。
全篇结构严密,层层递进。开头四句写社会现象,引出下文对隐居者的评论。中间八句写隐居者在乱世中的高尚品质,最后二句点明题旨。通篇议论明畅,感情真挚。语言简练生动,风格朴实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