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庐山谣,今见庐山高。
庐山之高几万仞,九江秀色不可招。
山南山北尽佳致,五百僧房密脾缀。
香炉直削金芙蓉,瀑布长拖青翡翠。
晴岚暖霭日夕浮,画图仿佛不得求。
谪仙仙去三千秋,安得起尔从之游。
【解析】
题:为……写诗或作画。
九江秀色:指庐山的景色。
译文:
曾经听说过关于庐山的民谣,现在又看到庐山的巍峨高峻。
庐山的高耸入云,有几万仞,而庐山的美景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山南山北到处都美得令人心醉,五百间僧房紧密地镶嵌在山间。
那香炉直插到云霄,如同金芙蓉;瀑布长流,犹如翡翠绿带。
晴岚暖霭,在日夕之间浮动着,仿佛一幅画卷在眼前展现。
我虽然想追随仙人去游历,但已无缘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庐山游玩时的即兴之作。
首联:“昔闻庐山谣,今见庐山高。”诗人首先点出了自己来到庐山的目的,那就是“观山”,而且他“观”到了庐山的高峻、壮丽和神奇。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诗人对庐山最深切的感受。“高”字不仅形容了庐山的高大、雄伟,也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崇敬之情。
颔联:“庐山之高几万仞,九江秀色不可招。”“山南山北尽佳致,五百僧房密脾缀。”诗人从视觉与嗅觉两方面描绘出庐山的美景。诗人说山高万仞,而庐山却有着无穷的魅力。“五百僧房密脾缀”更是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幽雅、静谧,给人以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颈联:香炉直削金芙蓉,瀑布长拖青翡翠。“晴岚暖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晴岚、暖霭的美丽景象。“晴岚暖霭”,“日夕浮”,这四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晴日风光。诗人用“金芙蓉”、“青翡翠”等比喻,赞美了庐山的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尾联:“谪仙仙去三千秋,安得起尔从之游。”尾联诗人以屈原自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喜爱之情。诗人感叹道:像屈原这样的仙人都已离开人间三千余载,而我竟然有幸能在这里游览欣赏美丽的庐山。
这首诗是一首山水游记诗,诗人通过描写庐山的高峻、美丽、神秘、幽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