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雀,雪作翎,群呼旅食啁哳鸣。
何人翻作弦上声,传与江南士女听。
南人听声未识形,画师更与图丹青。
图丹青,一何似,知尔之生何处是。
秋高口子草如云,风劲脑儿沙似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名为《题白翎雀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 诗句解读:
- “白翎雀,雪作翎,群呼旅食啁哳鸣。” 描述的是一只白色的小雀,它的羽毛像雪花一样洁白,叫声如同旅途中的人呼唤同伴。
- “何人翻作弦上声,传与江南士女听。” 表达了这只白翎雀的叫声被某个人改编成了音乐,并流传到了江南地区的文人墨客那里。
关键词解释:“何人”指谁;“翻作”是指改编;“弦上声”指的是音乐或歌声;“士女”指的是男性和女性;“听”在这里表示欣赏。
- 译文:
- 白翎雀,其羽毛如雪般洁白,群鸟共同发出悦耳的叫声。
- 是谁将其美妙的叫声编曲成音乐,并传播至江南地区,让文人雅士们为之陶醉?
- 注释:
- “秋高口子草如云” 描绘了秋季田野的景象。
- “风劲脑儿沙似水” 形容秋风刮过沙土时的情景,沙粒仿佛流水一般。
- 赏析:
- 本诗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种自然界中的鸟类——白翎雀的生活状态。从其洁白的羽毛到群体间的和谐鸣叫,再到音乐的传播,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 诗中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白翎雀的叫声被编曲成音乐并传播开来,这不仅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延续,更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的生命。它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中得以传承下去。
- 诗中还通过描绘秋季田野和沙土的场景,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