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遣使登蓬莱,海山不见楼船回。
汉王自吸九霄露,凌空为筑仙人台。
仙人独立霄汉顶,俯视人间沸如鼎。
武皇欲火正薰天,一滴何曾酌清冷。
昆池既凿鱼龙开,滇国自献真龙媒。
偷桃小儿诚戏谑,青鸟未必瑶池来。
茂林草树秋萧索,火井冰寒厚三尺。
仙人辞汉出宫门,清泪如澌愁不得。

【注释】

金铜仙人辞汉歌:金铜仙人指汉武帝时制作的铜人,因汉武帝建章宫有玉座承露盘,传说仙人以黄金为体,故称“金铜仙人”。汉武帝派使者出使蓬莱,见海上仙山楼船不回,遂命人铸了这座金铜仙人。后被运到长安,置于上林苑中。诗人通过金铜仙人的辞别,抒发了对汉王朝覆亡的悲愤心情。

秦王:秦始皇,即赢政。

昆池:即昆明池,在今云南昆明市北。汉武帝于公元前128年开凿。

真龙媒:传说中的神龙所吐之珠。

偷桃小儿:典出《淮南子》。据说西王母有蟠桃树,能结三千年一熟的仙桃。汉武帝想得到仙桃,但无人能取到仙桃。于是,他派童男童女去偷桃子。偷桃者须赤足踩白鹿而登,才能到达西王母的住所。

青鸟:传说中的神鸟,传说是西王母的信使。

茂林草树秋萧索:茂林、草树形容荒凉冷落的景象。

火井冰寒厚三尺:火井,古代的一种水井,冬暖夏凉。

【赏析】

此诗借咏金铜仙人辞汉之事,抒发了作者对汉王朝的兴衰和盛衰的感慨。

第一句点题:“秦王遣使登蓬莱,海山不见楼上船回。”意思是说,秦始皇派使者登上蓬莱山,只见海面辽阔,海山巍峨,而船上的楼船却不见他回来。这两句写景,既写出海天阔远,又写出蓬莱山上的楼船不可见,暗寓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蕴。

第三句:“汉王自吸九霄露,凌空为筑仙人台。”意思是说,汉高祖刘邦登上仙山,手执玉杯,吸取天上的露水,然后凌空筑起了一座仙人台。这两句写汉高祖,既是虚写,又是实写。虚写是说,刘邦虽已功成名就,仍不忘当年艰苦创业的艰辛;实写则是说,刘邦曾登高望远,吸取天下的精华,为建立西汉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句:“仙人独立霄汉顶,俯视人间沸如鼎。”意思是说,仙人站在霄汉顶上,俯视着人间世界,那里如同沸腾的锅汤一样。这两句写仙人,既赞美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又暗含着对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实不满。

第五至第八句是写仙人辞别汉王朝的情景。第五句:“武皇欲火正薰天,一滴何曾酌清冷。”意思是说,武帝想要求得神仙,但神仙却不肯轻易答应他的请求。这里用“欲火正薰天”来形容武帝求仙心切的心情,而用“一滴何曾酌清冷”来比喻求仙的徒劳无功。第六句:“昆池既凿鱼龙开,滇国自献真龙媒。”意思是说,昆池既已凿成,鱼龙便得以自由游动;云南地区也向汉朝进贡了真龙。这里用“昆池”“滇国”等地名来暗示当时的疆域广大,同时用“真龙”来象征汉朝的强大和富强。第七句:“偷桃小儿诚戏谑,青鸟未必瑶池来。”意思是说,那些偷吃蟠桃的小童们只是开玩笑而已,他们不可能真的飞到瑶池中去。这里用“偷桃小儿”“青鸟”等典故来讽刺一些权贵子弟的幼稚可笑的行为。第八句:“茂林草树秋萧索,火井冰寒厚三尺。”意思是说,茂盛的森林草木已经显得萧瑟凄凉,而火井中的冰块也厚重如尺。这两句描写了一幅荒凉冷落的画面,进一步衬托出汉王朝衰落的景象。

第九句:“仙人辞汉出宫门,清泪如澌愁不得。”意思是说,仙人终于离开了汉王朝,带着满腔的忧愁离开了汉宫。这里用“清泪”来比喻仙人离别时的哀伤之情。这两句既是对仙人离去的描写,也是对整个汉王朝灭亡的惋惜之情的抒发。最后一句:“清泪如澌愁不得”,则把上述种种情绪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汉王朝的兴衰和盛衰的深切感叹。整首诗通过对金铜仙人辞汉这一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抒发了诗人对汉王朝的兴衰和盛衰的感慨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