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衣带水,无能测其源。
到今有遗恨,不得窥昆崙。
古人亦谬哉,飞波自天端。
太虚浩无际,元气为之根。
清浊一以判,卑高定乾坤。
谁云九天上,可使层波翻。
汉帝亦草草,西行使张骞。

诗一

黄河衣带水,
无能测其源。

译文

黄河像衣服的带子一样环绕着大地,
却无法测量它的源头。

注释

  1. 衣带水:比喻黄河如衣带般环绕大地。
  2. 无穷:用来形容源远流长、难以穷尽。
  3. 测其源:测量黄河的源头。

诗二

到今有遗恨,
不得窥昆仑。

译文

至今人们仍感到遗憾,
未能窥见昆仑山的真面目。

注释

  1. 昆仑:古代神话中的神山,位于西北方,被认为是天界和人间的分界。
  2. 遗恨:遗憾未能实现的愿望或期望。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亲眼目睹昆仑美景的遗憾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表达这种遗憾,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人类对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

诗三

古人亦谬哉,
飞波自天端。

译文

古人对此也显得有些愚蠢,
黄河的波涛从天边而来。

注释

  1. 谬哉:形容愚蠢或可笑的行为。
  2. 天端:天边,引申为遥远的地方。

赏析

此句揭示了古人对黄河源头认知的局限性,认为黄河的波涛是从遥远的天边而来的。这种描述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认知上的局限性。通过指出古人的认知错误,诗人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知识的积累。

诗四

太虚浩无际,
元气为之根。

译文

太虚浩瀚无边际,
元气是其根基。

注释

  1. 太虚:指宇宙或空间。
  2. 元气:宇宙中原始的生命力或能量。
  3. 为之根:作为基础或根本。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无限广阔、元气深厚的感慨。通过“太虚浩无际”这一描述,诗人强调了宇宙的浩瀚和无限性,而“元气为之根”则表明了宇宙万物皆源于元气。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观察,也体现了他对宇宙哲学的深刻理解。

诗五

清浊一以判,
卑高定乾坤。

译文

清浊之间有界限,
高低确定了天地的位置。

注释

  1. 清浊:通常用于描述水质的清澈与浑浊。
  2. 乾坤:指天地,代表整个世界或自然界。
  3. 卑高:低和高,形容事物的高低起伏。
  4. 定乾坤:确定天地的位置,形容事物的主导地位或作用。

赏析

此句强调了自然界中清浊分明的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天地关系。通过对清浊之间界限的描述,诗人展现了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同时,通过提到“卑高定乾坤”,诗人暗示了无论事物如何变化,它们都在天地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诗六

谁云九天上,
可使层波翻。

译文

谁说天上只有九重天?
就能使层层波浪翻涌。

注释

  1. 九天上:指天空的最高层,常被用作形容极高的境界或位置。
  2. 层波翻:层层波浪翻滚,形容波浪的壮观和力量。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超越现实极限、挑战自然的勇气和决心。他质疑传统的观念,提出即使是最高的九天之上,也不足以完全掌控或改变世间的自然力量。这种质疑和挑战传统的观点展示了诗人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

诗七

汉帝亦草草,
西行使张骞。

译文

汉朝皇帝也是匆匆忙忙,
派张骞出使西域。

注释

  1. 草草:形容匆忙或不认真的态度。
  2. 西行:指的是汉朝时期为了沟通西域各国而派遣张骞前往西域的历史事件。
  3. 张骞:汉武帝时期的外交使节,曾出使西域多个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赏析

此句描绘了汉代皇帝急于处理国事,无暇顾及其他事务的情景。张骞作为使者出使西域,代表了当时汉朝对外交流的迫切需求。通过描述汉朝皇帝和张骞的行为,诗人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的紧迫性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那个时代社会背景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