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党锢起,汉祚既亦哀。
老瞒惮名义,大业归曹丕。
昔闻商王纣,暴虐日以滋。
西伯终北面,武王始戎衣。
曹氏父子间,其迹颇拟之。
如何百世下,直笔不可欺。
失得置勿论,秉心在公私。
至哉文王德,千载有光辉。
【注释】
读史四首:作者自号读史老人,此诗是其读《汉书》的心得,共四首。
东都:洛阳。党锢:指东汉时以太学生为首的一些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起:出现。汉祚:汉朝国运。亦哀:也令人悲哀。
老瞒(司马懿的字):指晋文帝司马炎。惮(dàn)名:害怕名声。大业:指曹丕称帝后所建立的魏国。归:依附。
纣(zhǒu):商王的名字。西伯:周文王的谥号。终北面:最终向北面臣服。戎衣:指周武王。始戎衣:开始披甲戴盔,即起兵讨伐。
曹氏父子间:指曹操和曹丕父子。曹氏父子间:指曹操和曹丕父子之间的事情。颇拟之:很像。百世下:后世。直笔:正直的笔墨。不可欺:不能欺骗后世。
失得置勿论:得失之事不必斤斤计较,只要秉心公心行事就行。秉心在公私:心中只考虑公事,不偏袒私事。公私:公与私,泛指国家大事和个人利益。
至哉(zǐzāi):极好。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的作品,借评述历史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豪情。
全诗共四句八十六字。首两句总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汉献帝却昏庸无能,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接着写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了晋国。这一句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又照应了诗题中的“读史”。中间两联,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比喻对曹操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曹操被比作商纣和周幽王,说他残暴无道,最后落得个身死家破的下场;周文王被比作西伯,周公旦被比作姜尚,都是辅佐明君、有功于天下的人;曹操的儿子曹丕则被比作曹丕,而周武王被比作周公旦。这一部分中,既有对历史的客观评价,也有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失得置勿论”,但关键在于要“秉心在公私”。这里所说的“秉心”,是指处理政务时要公正无私,一心为公。“千载有光辉”表明了诗人的这种政治主张将永远流传下去,光照千秋万代。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独特见解。他主张治国安邦必须顺应民心,实行仁政,反对专横暴虐的统治。同时,他也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历史的车轮是无法阻挡的,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要拘泥于过去的做法。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超前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有特色。首先,诗人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比较曹操与商纣、周幽王等历史人物的不同之处,来突出曹操的罪孽和不足。其次,诗人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堆砌,却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最后,诗人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具有了很高的文学价值。例如,他将曹操比作商纣和周幽王,将周文王比作西伯,将周公旦比作姜尚等等,这些典故和比喻都非常贴切和恰当,使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