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捐世间忧,径寻林下寺。
古松工听法,幽鸟静通慧。
钟传靖国声,苔识先朝事。
山僮侦茶候,道人玩香穟。
回看争夺区,始了西来意。
无生安得灭,有患非所致。
金仙一何高,淡然无可累。
茫茫圹大劫,幽草供深翠。
出门见东村,孤吹随风驶。
前林众木奇,醲薰隐幽桂。
飘扬满虚空,狂逐浩无际。
冥参超欲仙,持玩倏已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表达了作者游览烧香寺并欣赏寺庙景色的感受。
译文:
想抛却世间忧烦,径直寻访林下的寺庙。
古松聆听佛法,幽鸟通达智慧。
钟声传扬靖国的声誉,苔藓见证先朝往事。
山童守候着茶水,道士欣赏着香气。
回头望去争名夺利的场所,终于领悟了西来的真意。
没有欲望怎能达到涅槃的境界,有烦恼并非所愿所致。
金仙何其高远,超然无累。
茫茫天地大劫中,幽草供上深翠。
出门只见东边村寨,风吹过独木舟。
前林树木奇异,浓郁的香气隐逸幽桂花。
飘散在空中,狂飙追逐浩渺无边。
冥参超越欲仙的境地,持玩瞬间已逝。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欲捐世间忧,径寻林下寺”,表现了诗人想要摆脱世俗的烦恼,前往山林中的寺庙寻求解脱的心态。这两句诗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追求。
接下来的诗句中,“古松听法”、“幽鸟通慧”等描绘了寺庙中的宁静景象,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心无杂念的修行境界。这种境界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备受推崇,被视为修身养性的良方。
接着的诗句“钟传靖国声,苔识先朝事”,则是对寺庙历史的回望。通过钟声和苔藓来象征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最后两句“无生安得灭,有患非所致”,则是对佛教教义的阐述和思考。这里的“无生”是指佛教中的“无生老病死”,而“有患非所致”则表达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这些思想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应用。
这首诗通过对烧香寺景色的描绘和对佛教教义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佛教文化的普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