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曹溪未是甘,刺山容易出飞泉。
消融太古岷峨雪,澄映中秋沆瀣天。
挂树青猿窥洗钵,眠沙白鹿伴安禅。
岩龛无缝身如石,逆数高僧入定年。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十首咏物诗中的第四首。全篇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通过描写宝掌山的飞泉、明月和高僧入定,表达了作者对佛法和禅理的热爱之情。
“一勺曹溪未是甘,刺山容易出飞泉。” 意思是说,只有从曹溪(即曹溪寺)流出的那勺水才能甘甜。这比喻了真正的佛法需要修行者自己去体验、去实践,而不是仅仅依靠文字或口头上的传授。同时,也暗示了修行者在面对困难时,需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一切障碍,才能真正地领悟佛法的真谛。
“消融太古岷峨雪,澄映中秋沆瀣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宝掌山的飞泉就像太古时期的岷峨山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是来自月亮的沆瀣之气。这里的“消融”和“澄映”都是形容泉水的清澈明亮,而“太古”和“中秋”则分别代表了时间的概念和自然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挂树青猿窥洗钵,眠沙白鹿伴安禅。” 这句话中,青猿和白鹿都是山林中的灵兽,它们与修行者相伴,体现了修行者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而“窥洗钵”和“伴安禅”则进一步描绘了修行者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清静修行,强调了修行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岩龛无缝身如石,逆数高僧入定年。” 这句话中,“岩龛无缝”形容的是修行者的修行环境如同岩石一般坚固、完美无暇,而“逆数高僧入定年”则是指修行者已经修习了很多年的时间,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里的“逆数”一词表示的是逆推的意思,即通过修行者所达到的境界来推测他们开始修行的年份。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再次强调了修行者对佛法和禅理的热爱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宝掌山飞泉、明月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修行者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表达了作者对佛法和禅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修行者的尊敬之情。同时,诗人的语言优美而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