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道已丧,夷叔表中兴。
亘古高其人,纲常所由徵。
宣尼圣之时,激扬于浊清。
列圣各有方,易轨不殊行。
异端绝潢港,寥寥以谬称。
至人驱众疑,析理存大经。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以“君臣道已丧,夷叔表中兴”为起兴之笔,指出当时君臣之道已经丧失,而夷叔却能够振兴国家,恢复中兴的局面。接着诗人又以“亘古高其人,纲常所由徵”的诗句,来颂扬夷叔的高风亮节。在《答刘绍 其四》中诗人以夷叔作为自己效法的对象,并以此自勉,表明自己要像夷叔一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抱负。
【答案】
译文:君臣之道已经失去,夷叔表里如一地振兴国家;自古以来有这样的人,纲常关系就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孔子圣明的时代,他的言论能够使浊世清明;历代君王各有自己的一套治理方式,但都能使百姓遵循正道,不致于迷失方向。各种学说都被排斥,人们纷纷称许。真正有道德的人能驱除众人的疑惑,用道理阐明事物的本源。
赏析:
全诗以夷叔为比,抒发了自己对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政者的失望之情。
首联“君臣道已丧,夷叔表中兴”,诗人认为当今君主失去了君臣之间的道德准则,而夷叔(即范蠡)则能够恢复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这两句是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语,也是诗人对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期望。
颔联“亘古高其人,纲常所由徵”,诗人将夷叔视为千古以来的楷模,认为夷叔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名,正是因为他的品行端正,符合“纲常”的伦理规范。这一联是对前联的具体化,也进一步强调了夷叔的崇高地位和道德品质,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标准的高度重视。
颈联“宣尼圣之时,激扬于浊清”,诗人以孔子为喻,认为孔子处于圣人之时,就能够使浊世变得清明,这一联进一步强调了夷叔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伟大贡献。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尾联“列圣各有方,易轨不殊行”,诗人认为历代君王各有自己的一套治理方式,但都能够使百姓遵循正道,不致于迷失方向。这一联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
末联“异端绝潢港,寥寥以谬称”,诗人指出现在社会上的各种非正统思想都被排除,而真正的道德却被一些人所误解。这一联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也是诗人对真理追求的一种表达。
全诗通过对夷叔的评价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于道德标准的坚守,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优秀人物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