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牢尚甘肥,至味澹以醇。
达士饮天和,养颐贵葆真。
膏粱薄滋味,不使口累身。
不见啖冰檗,励志以成仁。
画图逼爽脆,老圃有馀春。
愿一驱腥腐,弥苏肉食人。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格式要求:
-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即每一行诗句都直接对应一行译文。
- 注释:在每个关键词后加上注释,解释其含义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背景信息。
- 赏析:对整首诗进行简要的评价或深入分析。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一句: 太牢尚甘肥,至味澹以醇。
- “太牢”是指古代的一种祭祀用肉,通常由牛、羊、猪三牲组成,象征着尊贵和丰盛。
- “甘肥”表示肉的味道鲜美,肉质饱满。
- “至味澹以醇”意味着这种美味虽然浓郁但不失清淡,体现了一种高雅的生活态度。
- “注释”:《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彰。视民不悷,君子是则是效。”此处借指食物的滋味虽好但不宜过量,保持生活的品质和节制。
-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美食的享受应该与生活的健康和节制相平衡,反映了古人对于饮食文化中“适可而止”的智慧。
第二句: 达士饮天和,养颐贵葆真。
- “达士”指的是品德高尚、胸怀宽广的人。
- “饮天和”形容这样的人能够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易经》中有“包天载物”,意为包容万象。
- “养颐贵葆真”强调保养身体,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真实。
- “注释”:《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贞固而日新。”这里借指保持身体健康和内心的纯洁。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即通过修养身心,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第三句: 膏粱薄滋味,不使口累身。
- “膏粱”指精美的饭菜,常用来形容富贵人家的饮食。
- “薄滋味”意味着虽然享受美食,但不会过度沉迷。
- “口累身”比喻过度享受美食会导致身体的负担。
- “注释”:《尚书·大禹谟》:“食哉唯时,女登乃兴。”这里借指适度的饮食对身体有益。
- “赏析”:这句诗提醒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要注意控制饮食,以免损害身体健康。
第四句: 不见啖冰檗,励志以成仁。
- “啖冰檗”意指品尝苦涩的食物,如苦菜等。《诗经·大雅·荡》:“无食我桑,无知我麦。”这里用来象征艰难困苦的生活。
- “励志以成仁”表明要通过坚定的意志和努力来成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
- “注释”:《孟子·公孙丑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强调了逆境中磨砺意志的重要性。
- “赏析”:这句诗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持不懈,通过自我修养和努力来达成更高的目标。
第五句: 画图逼爽脆,老圃有馀春。
- “画图”指绘画或摄影作品。
- “逼爽脆”形容画作或照片的色彩鲜明,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 “老圃”指经验丰富的园丁。
- “有馀春”比喻人因经历丰富而显得精神焕发。
- “注释”:《论语·子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里借指经历过风霜雪雨后,人的心境会更加开阔。
-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岁月虽然流逝,但人的精神风貌依然可以保持年轻和活力。
第六句: 愿一驱腥腐,弥苏肉食人。
- “欲一驱腥腐”意味着希望去除腥味,恢复食物的本质。
- “弥苏肉食人”形容通过这种方式让吃肉的人也能享受到美食的乐趣。
- “注释”:《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里借指即使是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的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 “赏析”:这句诗鼓励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和满足。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和注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