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位缅平陆,草堂构崇深。
琅玕生清风,云石冥昼阴。
徵士邺侯裔,牙签榜书林。
出试会计劳,浩然返阳岑。
逍遥二三子,被褐怀璆琳。
开口说道义,摛辞吐英音。
时来共高敞,夷散供幽寻。
龙门昔荣拟,登陟久所钦。
况以表虚堂,万理具一心。
清明探逸操,豁达流冲襟。
勿谓无知己,丘中有鸣琴。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午位缅平陆,草堂构崇深。
琅玕生清风,云石冥昼阴。
徵士邺侯裔,牙签榜书林。
出试会计劳,浩然返阳岑。
逍遥二三子,被褐怀璆琳。
开口说道义,摛辞吐英音。
时来共高敞,夷散供幽寻。
龙门昔荣拟,登陟久所钦。
况以表虚堂,万理具一心。
清明探逸操,豁达流冲襟。
勿谓无知己,丘中有鸣琴。
注释:
- 午位:指中午的方位或时刻。
- 缅:怀念。
- 平陆:平坦的陆地。
- 琅玕:一种美玉名,此处比喻清新的空气。
- 云石:云雾缭绕的山石。
- 徵士:古代官名,征聘有才能的人为官。
- 邺侯:指三国时期的曹操(字孟德),邺为曹魏的都城。
- 牙签:古代书籍用象牙制成的书签。
- 榜书林:在树林上刻写书籍名称或内容。
- 出试:外出考试。
- 会计:计算。
- 坦:宽广。
- 夷:平坦。
- 散:散落。
- 龙门:传说中的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河两岸,相传是黄河中游的一道峡谷,因黄河水急浪高,船只不能驶入而形成一座巨大的天然拱门,因此被称为龙门。
- 荣拟:荣耀比拟。
- 丘中:山中的洞穴。
- 鸣琴:弹奏古琴。
赏析:
《南皋草堂》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通过对南皋草堂的描绘与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的第一联“午位缅平陆,草堂构崇深”,通过描绘中午时分的宁静景象,引出了下文对草堂的描写。这里的“午位”指的是中午时分,象征着时间的静谧和平静;“缅”则表示怀念、追思。整联通过对比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二联“琅玕生清风,云石冥昼阴”,进一步描绘了草堂周围的自然环境。这里的“琅玕”是一种美玉名,象征着清新的自然气息;“清风”则代表了自然的纯净和宁静。而“云石”则是指云雾缭绕的山石,增添了一份神秘感。整联诗通过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草堂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
第三联“徵士邺侯裔,牙签榜书林”,则是对草堂主人的介绍。这里的“徵士”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象征着文采风流;“邺侯”则是指三国时期的曹操,象征着权威和地位。而“牙签”则是指古代书籍用象牙制成的书签,象征着学识和才华。这里通过这些形象展示了草堂主人的社会地位和个人魅力。
第四联“出试会计劳,浩然返阳岑”,表达了诗人对外出考试和工作的经历。这里的“出试”指的是外出考试或参加各种活动;“会计”则是指计算、管理等事务;“浩然返阳岑”则是指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整联诗通过这些经历展示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最后两联“逍遥二三子,被褐怀璆琳”和“开口说道义,摛辞吐英音”,则是对草堂中人们的描写。这里的“逍遥”意味着自由自在、不拘束;“被褐”则是指穿着粗布衣服、不拘小节;“怀璆琳”则是指怀抱珍贵的玉石,象征着高尚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整联诗通过这些描写展示了草堂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
第五联“时来共高敞,夷散供幽寻”,则是对草堂的开放性和隐秘性的描写。这里的“时来”指的是时机来临;“共高敞”则是指共同享受开阔的空间;“夷散供幽寻”则是指让那些寻求隐居的人们来到这里寻找心灵的慰藉。整联诗通过这些描写展示了草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第六联“龙门昔荣拟,登陟久所钦”,则是对龙门石窟的赞美和回忆。这里的“龙门”指的是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昔荣拟”则是指过去曾经繁荣昌盛;“登陟久所钦”则是指长久以来受到人们的尊敬。整联诗通过对龙门石窟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七联“况以表虚堂,万理具一心”,则是对草堂的哲理性的阐述。这里的“表虚堂”指的是外表看似空虚但实际上却充满智慧的地方;“万理具一心”则是指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汇聚在这个地方,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整联诗通过这些描写展示了草堂的哲学意蕴和社会价值。
最后两联“清明探逸操,豁达流冲襟”,“勿谓无知己,丘中有鸣琴”则是对草堂中人们的心态和境界的描绘。这里的“清明探逸操”指的是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独立;“豁达流冲襟”则是指心胸开阔、气度超然;“勿谓无知己”则是表达不要以为没有朋友,因为在这个隐逸之地,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丘中有鸣琴”则是说在这个山谷之中,可以听到悠扬的古琴声,寓意着诗意的生活和内心的宁静。整联诗通过这些描写展示了草堂中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