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丝,缫丝,声声空自闻。
无蚕无桑亦无柘,几载蚕妇闲青春。
大桑大柘供寨木,小桑小柘撨为薪。
鸣呼有声声劝谁,不如缄口深山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所作,其全名李颀(约701年-约761年),字子羽,唐朝洛阳人。他的诗歌以豪迈、奔放、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闻八禽言》是李颀的一首五言古诗,共四句,每句均为七个字,整首诗共计二十四个字。下面我将逐句解释这首古诗:
缫丝,缫丝,声声空自闻。
这句诗描述了缫丝的场景,缫丝是古代的一种工艺,需要将蚕茧中的丝线抽出,制成丝绸。这里反复强调“缫丝”二字,表现了这种劳动的单调和重复性。
无蚕无桑亦无柘,几载蚕妇闲青春。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蚕妇生活的感慨。虽然他们没有蚕也没有桑树,但她们仍然在等待蚕丝的产出,这样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大桑大柘供寨木,小桑小柘撨为薪。
这句诗描绘了两种不同大小的桑树被用于不同的用途。大的桑树用来制作寨木,即房屋或建筑物的材料;而小的桑树则被用来砍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劳动者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鸣呼有声声劝谁,不如缄口深山深。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喧嚣世界的厌倦和向往。他感叹世间的声音不断,但他宁愿选择沉默,远离喧嚣的世界。这也是一种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缫丝、蚕妇的生活以及桑树的不同用途,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状况和劳动者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桑树的描写,诗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同时,他也通过对蚕妇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劳动者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