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浑黄风晦冥,不知节物是清明。
道旁新冢悲欢尽,柳下长亭聚散轻。
门静秋千归燕逐,沙寒笭箵过鱼惊。
河南禁酒河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
诗句:水落浑黄风晦冥,不知节物是清明。道旁新冢悲欢尽,柳下长亭聚散轻。门静秋千归燕逐,沙寒笭箵过鱼惊。河南禁酒河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
诗歌翻译与注释
“水落浑黄风晦冥,不知节物是清明。道旁新冢悲欢尽,柳下长亭聚散轻。”
注释: 这是一首描绘清明节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清明时节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首句“水落”暗示了天气的变化,而“浑黄”则传达出一种朦胧而暗淡的光线。清明时节本应是生机勃勃的,但此时却笼罩在一片晦暗之中,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节日氛围中的哀愁。
赏析: 此句不仅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的内心感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节描写,巧妙地传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在这个特定时刻的心情。
“道旁新冢悲欢尽,柳下长亭聚散轻。”
注释: 这里描述的是清明时节,人们在墓地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悼念。坟墓前的新旧交替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及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缅怀。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比新旧坟墓,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同时,“悲欢尽”三字更是点出了清明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人们反思生命、珍惜当下的时刻。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哲理意味。
“门静秋千归燕逐,沙寒笭箵过鱼惊。河南禁酒河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
注释: 诗中描述了清明节日里人们的各种活动,从户外到室内,从饮酒到思考。这里的“门静”可能指的是家中无人,而“燕逐”则描绘了燕子归巢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清明节的不同场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室外的扫墓、放风筝到室内的饮酒、思考,每一幕都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生活的无奈。诗中的“总有情”则表达了无论生活如何变迁,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记忆始终不变,这种情感的坚持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意味。
赏析
《清明》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成功地捕捉了清明节特有的气氛和情感。诗中的每一联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既有自然的美景,也有人物的活动,还有内心的情感。
首联“水落浑黄风晦冥,不知节物是清明”开篇即用“水落”和“风晦”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氛围,接着用“浑黄”来形容天色,营造出一种阴沉的画面。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也引发了对清明节这一特殊日子的期待和思索。
颔联“道旁新冢悲欢尽,柳下长亭聚散轻”进一步展开这种情绪,通过描述人们在墓地前的行为,以及柳树下长亭上的离别与重逢,展现了清明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活动。
颈联“门静秋千归燕逐,沙寒笭箵过鱼惊”,则是转入室内场景,描述了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闭门休息,孩童们放风筝的情景,以及冬日里的寒冷气息和水面上鱼儿因寒冷而受惊的状态。这些细节描写既生动又充满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末联“河南禁酒河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以对话形式结束全诗,既增添了文学性,也深化了主题。在这里,诗人借酒消愁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哀愁,同时又强调了无论生活如何变化,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记忆始终如一,这种情感的坚持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深情且有力。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清明节的氛围和情感,也传递了对生命、记忆和情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