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凌州南,昼行泥淖中。
一步一踟蹰,四顾心忡忡。
牵车者谁子,自言业为农。
频岁值大水,田庐为之空。
家有白发亲,日食忧不充。
辛苦事商旅,庶以供飧饔。
维人生两间,所贵亲爱钟。
贫贱苟知养,奚必禄位丰。
丈夫畏天命,敢不哀人穷。
生世苦不偶,何由恤瘝痌。
【解析】
“凌州”即今山西运城。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临汝县丞时,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晓出凌州南,昼行泥淖中”写作者早晨从凌州出发,在泥泞的道上艰难地行走着,这两句写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一步一踟蹰”是说走一步就停下来,形容步履维艰。“四顾心忡忡”,是说环顾四周心绪不宁。“牵车者谁子”是说拉车的是谁的儿子,“自言业为农”是说拉车的那人说自己是一个种田人。“频岁值大水,田庐为之空”是指连续几年都遭遇大水,田里的庄稼全部被冲毁了。“日食忧不充”是指每天吃饭都担心不能保证。“辛苦事商旅,庶以供飧饔”是指辛苦经营着商旅事业,希望可以供给自己一日三餐的食物。“维人生两间,所贵亲爱钟”是指人活在天地之间,最值得珍惜的是与亲人的感情。“贫贱苟知养,奚必禄位丰”是指贫穷的人只要知道如何照顾家人,又何必在乎自己的官位和俸禄呢?“丈夫畏天命,敢不哀人穷”是指男子汉应该敬畏天命,怎能不怜悯穷人的处境。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答案】
译文:
清晨从凌州南面走出,白天在泥水中艰难行进。每前进一步都要停下来,环顾四周心烦意乱。拉着车子的人是我的儿子,自称是个种田人。连年遭水灾,田地房屋都荡然无存。家中有老人需要供养,每天都担心吃不好。在外辛苦经商,希望能有一顿饱饭吃。人活在天地之间,最值得珍惜的是与亲人的感情。贫穷的人只要知道如何照顾家人,又何必在乎自己的官位和俸禄呢?男子汉应该敬畏天命,怎敢不怜悯穷人的处境。生在世上苦于命运不济,又怎么能去体恤百姓疾苦?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为临汝县丞时,表达了他对于普通劳动者的同情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首二句交代了自己出外的原因和途中所见之景。“晓出凌州南”、“泥淖中”点明时间是在黎明时分,地点在一片泥泞之地。这两句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他所见到的场景,“一步一踟蹰,四顾心忡忡”生动地描绘了他在泥泞道路上艰难前行的情景。这种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到了那些因生活困苦而不得不放弃农耕,转而从事商旅生活的人们。然而,尽管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仍然无法改变贫穷的命运。
第三句“牵车者谁子”,突然转换了视角。原来这个“牵车者”并非普通的农民,而是诗人自己的儿子。这一转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自身的矛盾和挣扎。作为一位父亲,他既想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又想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自言业为农”,这句则直接点明了这位“牵车者”的身份——一个种田人。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因为连续数年都遭受到大水的侵袭,田地里的庄稼几乎被冲毁殆尽。
“家有白发亲,日食忧不充”进一步描绘了家庭的困境。家中还有年迈的老人需要供养,而自己却每天都要担忧能否吃饱饭。这种家庭责任和生活压力使诗人感到极度焦虑和无助。“辛苦事商旅”,这句表明诗人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外出经商。然而,商人的道路同样充满风险和艰辛,他只能尽力而为,希望能有所收获。
“维人生两间,所贵知养”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与亲人团聚、互相关爱。即使生活再贫困、再艰难,只要能与家人在一起共度难关,就已经足够幸福了。因此,对于这位种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照顾好家人,而不是过于追求物质上的财富或地位。
“贫贱苟知养,奚必禄位丰”更是直接点明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看法。他认为即使是贫穷的人只要有能力照顾好家人,又何必在意自己的官位和俸禄呢?这样的人生观使他更加坚定地认为,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结尾两句:“丈夫畏天命,敢不哀人穷。”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和感受的总结。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敬畏天命,不应该过于自私地去追求个人利益。而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更是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