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
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
景物相夸春亘野,古今皆梦水连空。
浓妆淡抹坡仙句,独许西湖恐未公。
诗歌名句“何处登临思不穷”,出自清代诗人弘历的《登会波楼》。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 作者简介:
- 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乾隆皇帝,世袭的雍亲王,雍正第四子。他的统治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乾隆盛世”。在他的领导下,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达到了顶峰。他的诗作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他对王朝繁荣的自豪以及对个人权力的自信。
诗句原文:
会波楼倚势高,登临纵目兴添豪。一湖止水清无滓,四野来牟绿上皋。僻倪经营思国计,桔槔耕作念民劳。春云消息看来好,满拟苍龙驾海涛。诗意解析:
- 会波楼倚势高,登临纵目兴添豪。:这句描绘了会波楼的高耸与登上此楼时视野开阔带来的豪情。在古代文学中,高大的建筑往往象征着权势和尊严,会波楼的高耸也体现了其建筑者对国家治理的重视。
- 一湖止水清无滓,四野来牟绿上皋。:这里的“止水”指的是清澈见底的湖水,而“来牟”则是指从远方带来的庄稼。整句话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景象,即国家的治理如同这清澈的湖水一样明净无暇。
- 僻倪经营思国计,桔槔耕作念民劳。:这里的“僻倪”意味着偏僻的地方,“桔槔”是古代的一种灌溉工具。这句话反映了统治者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国家大事的思考。
- 春云消息看来好,满拟苍龙驾海涛。:这里的“春云”可能指的是春天的云彩,预示着新的希望和机会,而“苍龙”则可能象征着帝王的力量。这句话表达了统治者对未来的憧憬和自信。
通过深入分析《登会波楼》这首诗的内容、作者背景及其文化价值,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首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这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