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墨写琅玕,深宫春昼闲。
萧条数枝雪,不似纥干山。
【注】宣和:宋徽宗的年号,公元1119—1125年;墨竹:指用墨笔绘制的竹子。纥干山:即合干山,在今山西沁源县北,为太行山余脉。
洒墨写琅玕(láng gān),深宫春昼闲。
洒墨画上琅玕(nóng gan),在深宫里春天白昼无事时。
萧条数枝雪,不似纥干山。
几枝清瘦的竹子像积雪一样,不像合干山上那种挺拔的山峰。
赏析:
此诗以咏物抒怀为主,借咏墨竹表达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首句写墨竹,次句写宫廷,三、四句写自己的感受。全诗意境开阔,笔法简练,语言质朴无华,却有一股清刚劲拔之气。
“宣和墨竹”是咏物之作,诗人以“墨竹”喻北宋王朝。“宣和”是北宋徽宗的年号。据《宣和画谱》记载:“宣和中,禁中大内及苑苑多修园亭,又作一殿,凡十有三间,皆以金饰之。”可见当时的皇帝已开始追求享乐,沉湎声色犬马之中了。而诗人却“洒墨写琅玕”,在宣和年间的皇宫里,他看到许多竹子,就“洒墨写”。这些竹子,在诗人看来,是宣和时期政治上的缩影。宣和时期,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党争激烈,国势日衰。诗人通过“墨竹”,表达了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
第二句“深宫春昼闲”,写的是宫廷里的日常生活情景。“深宫”是指宫廷深宅,“春昼”是指春光明媚的日子,“闲”则是无所事事的意思。诗人在这里描写的,仍然是宣和时期的宫廷生活。然而,与前一句不同的是,这一诗句并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间接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这里的“闲”字,既表现了宫廷生活的悠闲自在,也暗示了诗人心中那份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不安。
第三句“萧条数枝雪”,进一步描绘了那些竹子的形象。这里,诗人用一个“萧”字来形容竹子的形态,给人一种清雅脱俗的感觉。同时,“萧条”二字又让人联想到了冬天的寒冷景象。诗人用“雪”字来形容竹子的枝叶,更是将竹子比作一片片洁白无瑕的雪花,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意。
最后一句“不似纥干山”,诗人用了一个比较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与所咏之物进行了对比。“纥干山”在今山西省沁源县北,为太行山余脉。诗人用它来比喻自己心中的那座山——即南宋的江山。这一比喻手法不仅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明确,而且也使诗人的情感更加强烈。
整首诗以咏物为主,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诗人通过对宣和时期宫廷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通过对竹子的刻画,抒发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通过对山水的比喻,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