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秣驽马,吾将适齐国。
闻有鲁连子,俶傥好奇画。
一谈秦师走,再说聊城拔。
功成不受赏,高举振六翮。
布衣终其身,岂复为世役。
茫茫千载远,安往访遗迹。
踌躇东海上,向风长太息。
【注释】
驱车秣驽马:驾着马车喂马,准备出发。
吾将适齐:我将到齐国去。
俶傥:倜傥,有奇才。
聊城拔:聊城被攻克。聊城,战国时燕国城名。
六翮:鸟的翅膀。比喻人的才能和本领。
安往访遗迹:哪里去寻找他的踪迹?
踌躇东海上:站在东海之滨徘徊叹息。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古代隐士的诗,诗人在描写了这些隐士的才华、气节之后,又对他们的命运发出了感慨,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他们出仕为官,第五句写他们辞官归隐,第六句写他们的功业成就,第七句写他们的高尚情操,第八句写他们的遗踪难觅。
这首诗的前四句“驱车秣驽马,吾将适齐国。闻有鲁连子,俶傥好奇画。”描绘出隐者高洁的形象。“驱车秣驽马”,说明隐者要出行,“吾将适齐国”表明他的目的。“闻有鲁连子,俶傥好奇画”两句是说听说有一个叫鲁连子的隐者,倜傥不凡,好作奇画。这几句描写了隐者的形象和行为,表现了他的高傲与清高。
接下来的五句“一谈秦师走,再说聊城拔。功成不受赏,高举振六翮。”是说他在秦国军队面前谈论兵法就使秦国军队败退,又说他攻下了聊城。这里写出了他博学多才、智勇双全、深谋远虑的特点,也表现出他的非凡才能。“功成不受赏”表明他的淡泊名利,而“高举振六翮”更是显示了他的志向远大,胸怀壮志。这几句进一步塑造了隐者形象。
后四句“布衣终其身,岂复为世役。茫茫千载远,安往访遗迹。”则是对隐者的赞颂。“布衣终其身”说明隐者一生过着朴素的生活,不为世俗所累。“岂复为世役”更是表明他已超脱尘世,不慕荣利,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自在。“茫茫千载远”,说明他的志向远大,影响深远。“安往访遗迹”,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隐者的仰慕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写隐者的言行举止,表现了他对名利看得很轻的淡泊情怀,以及他不为名利所动的高尚气节、卓越才能和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