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真且率,不知恒怒嗔。
俯仰欲从俗,夏畦同苦辛。
以此甘弃置,筑屋龟溪滨。
西与长松友,东将修竹邻。
桃李粗罗列,梅柳亦清新。
渐与市朝远,颇觉渔樵亲。
自谓独往意,白首无缁磷。
安知承嘉惠,再踏京华尘。
京华人所慕,宜富不宜贫。
严郑不可作,兹怀向谁陈。

注释:

  1. 性真且率:本性纯真,性情直率。
  2. 不知恒怒嗔:不知道如何应对愤怒和生气。
  3. 俯仰欲从俗:低头仰望,想顺应世俗。
  4. 夏畦同苦辛:在炎热的夏天,一起忍受辛劳。
  5. 以此甘弃置:因此心甘情愿地被抛弃。
  6. 筑屋龟溪滨:在乌龟溪边建房。
  7. 西与长松友:西边与高大的松树为伴。
  8. 东将修竹邻:东边是茂密的竹子作为邻居。
  9. 桃李粗罗列:桃花和李花随便地排列着。
  10. 梅柳亦清新:梅花和柳树也很清爽。
  11. 渐与市朝远:渐渐地远离了城市的喧嚣。
  12. 颇觉渔樵亲:觉得渔夫和樵夫亲切。
  13. 自谓独往意:自以为是独自行走的意味。
  14. 白首无缁磷:等到头发变白时,也没有受到污染。
  15. 安知承嘉惠:怎么能知道接受恩惠的人。
  16. 再踏京华尘:再次踏入京城的尘土。
  17. 京华人所慕,宜富不宜贫:京城的人所追求的是财富而不是贫穷。
  18. 严郑不可作:严和郑不能效仿。
  19. 兹怀向谁陈:这些想法该向谁说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归隐时的抒情之作,表现了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情怀。
    第一句“性真且率”直接点出诗人的个性特征,即纯真、直率,没有世俗的矫揉造作。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诗人通过自我评价,表达了对名利的不屑一顾。
    第二句“不知恒怒嗔”,说明诗人性格中的某种特质——他并不经常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这与前面的“性真且率”相互映衬,进一步凸显了诗人的纯真与直率。
    第三句“俯仰欲从俗”,表明诗人在面对世俗时的态度。他想顺应世俗,不想与众不同。这里的“俯仰”一词,既指低头或抬头的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心境,即在世俗面前保持一定的谦逊。而“欲从俗”则体现了他对现实的妥协,不愿因坚持自己的个性而受到排斥。
    接下来的四句描绘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他愿意在夏日炎炎中忍受辛苦,愿意在乌龟溪边建造房屋,更愿意与松树、竹子为邻。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社会的超然态度。
    第五至第八句转向个人生活。诗人说出了心中的遗憾:“以此甘弃置”,表示他愿意放弃世俗的繁华,过一种清静的生活。同时,他也为自己选择居住的地方感到自豪:“筑屋龟溪滨”,意味着他在选择住处时非常用心,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既能享受自然美景又能远离纷扰的地方。
    第九至第十四句继续描绘诗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他与长松为伴,与修竹为邻;桃花与李花随意绽放,梅花与柳树同样清新可爱。这些描写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而“渐与市朝远”则暗示了诗人越来越倾向于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第十五句突然转变语气:“自谓独往意”,表明诗人认为自己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这里的“独往”二字,既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描述,也是对世人的讽刺。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不被世人理解。
    第十六句“白首无缁磷”是对自身衰老后的状态的描述。他期待在头发变白时能够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被世俗污染。这里的“缁磷”一词指的是黑发,暗指人到老年时的变化。诗人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不受岁月的影响。
    第十七句“安知承嘉惠,再踏京华尘”,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变化的担忧。他知道别人会因为他的隐居而对他产生羡慕之情,甚至有人可能会因此而接近他。然而,他不愿意再次踏入京城的尘土之中,因为那里充斥着名利的追求和虚伪的交往。
    最后两句则是对整个诗篇的总结和反思:“京华人所慕,宜富不宜贫。”这句话概括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认为京城的人所追求的是财富而不是贫穷,而他自己则认为应该追求内心的富足而非外在的财富。这里的“宜”字强调了诗人对于富贵的看法,即富贵并非人生的最终目标,只有内心真正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幸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