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晴山路更幽,茸茸瑶草几春秋。
岩栖自昔推巢父,学种于今说故侯。
云物岂因时序换,鹿麛不共世尘浮。
溪头蓦有寻真客,期向天台汗漫游。
顾恺之《瑶岛仙庐图》渺渺晴山路更幽,茸茸瑶草几春秋。
岩栖自昔推巢父,学种于今说故侯。
云物岂因时序换,鹿麛不共世尘浮。
溪头蓦有寻真客,期向天台汗漫游。
注释:
- 渺渺:远。
- 瑶草:指仙境中的草。
- 岩栖:在岩洞中隐居。
- 巢父:古代隐士。《庄子·让王》:“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许由曰:‘不然,吾将曳尾于涂中’。”
- 故侯:过去的君主。
- 云物:云和物。
- 鹿麛:鹿与獐,皆山中兽。
-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
赏析:
顾恺之的《瑶岛仙庐图》,画的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诗的第一句“渺渺晴山路更幽”描绘了这幅画中的道路,它既遥远又神秘,充满了幽静之美。第二句“茸茸瑶草几春秋”则描绘了道路两旁的风景,瑶草茂密,历经春秋,给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
第三句“岩栖自昔推巢父”则是对画中山中隐士的描述,巢父是古代的一位隐士,他选择了岩石作为自己的居所。这里的“推”字,可以理解为效仿,意味着画中的隐士也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第四句“学种于今说故侯”则进一步描绘了隐士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自己隐居,还教授人们如何隐居,就像过去的君主一样。
第五、六两句则转向了画中的自然景象:“云物岂因时序换,鹿麛不共世尘浮。”这里强调了自然的永恒不变,云和物都不受时间和世俗的影响,而鹿和獐也不会被世人所污染。最后一句“溪头蓦有寻真客”,则是对诗人自己的一种期待,希望能像画中的隐士一样,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整首诗通过对《瑶岛仙庐图》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