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涧扪萝入洞天,冷风吹面鬓萧然。
白云厓壁三千丈,劫火丘墟二十年。
喜有丹书藏石室,肯留诗客卧松烟。
夜深月冷闻天乐,疑是瑶台宴十仙。
【注释】
丁巳:唐天宝十三年(754)十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十一月,玄宗出逃至马嵬驿,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次年(755),肃宗即位,改元至德。诗人当时正在玉笥山与友人相会,作此诗。仙字:指仙洞或仙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天宝十三载(754年)秋天在玉笥山与友人游宴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的愤慨和不平之情。
首联写登山入洞天。“涉涧扪萝”,写诗人登山入洞天的情景。“涉涧”,指攀山过涧;“扪萝”指攀树。“入洞天”,即进入洞天福地之意。“冷风吹面鬓萧然”,用典意指《庄子·逍遥游》中的“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诗人面对山高水险,不禁感慨万千。颈联写山中所见。“白云厓壁三千丈,劫火丘墟二十年”,“白云”、“厓壁”均指山。“劫火”指唐玄宗所遭的“开元之祸”(指安史之乱)。“劫火”在这里有暗喻之意,借指安史之乱,暗含诗人对这场动乱的不满。尾联写夜宿山中。“喜有丹书藏石室,肯留诗客卧松烟”,写诗人夜宿法乐洞天,看到石壁上有《道德经》的丹书,心中顿生欢喜之感,觉得这是神仙留下的宝物。“肯留诗客”,即不肯让诗客留下。“夜深月冷闻天乐,疑是瑶台宴十仙”,写诗人听到天乐之声,以为是瑶台仙乐,于是怀疑是神仙在此宴请仙人。这两句写诗人听到天乐之声,以为是神仙在此宴请仙人,从而抒发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